南京“教师妈妈”俞素琴 一生未育照料近百名智残儿 [组图]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3-05-12  发表评论>>

  “教师妈妈”俞素琴在指导孩子学习

向妈妈致敬,我们都是你的孩子

中国江苏网5月12日讯今天是母亲节,伟大的母爱总是令人动容。在南京有这样一位大学老师,30多年前,她捡到了一个智残婴儿,为了全心全意地抚养她,她没有生过自己的孩子。在陪伴女儿成长的过程中,她的心里越来越放不下与女儿一样有智力障碍的孩子们。六十岁时,她租房找老师,创办了南京第一家智残患儿庇护中心,先后帮助了近百个智残儿,并帮助他们成功地融入社会。前天,她的爱心故事被发上了微博,无数网友表示感动,并留言向这个母亲节最伟大的“教师妈妈”致敬。扬子晚报记者李冲文/摄

36年前,她捡回一个

刚出生45天的智残儿

前天,微博上一则140字的“微感动”让很多人唏嘘不已——为了照料捡来的智残女儿,南京妈妈俞素琴一直没有生过自己的孩子,她帮很多人成功融入社会,现在年过古稀的她依然为了扶助智残儿四处奔波。这条微博在网上引起了诸多人关注,网友纷纷向这位伟大的母亲表示敬佩,并给她送去节日的问候。

扬子晚报记者前天在南京博爱勤善残疾人服务中心见到年过七旬的俞素琴。她头发微微花白,戴着眼镜,微笑地陪同智残孩子们上课。

俞素琴告诉记者,1966年,她从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留校任教,当时她和丈夫都是行业内的带头人,之后,由于文革等原因又去往上海大学当老师,后来又回到南京,在一家科技电子厂当技术人员一直到退休。1977年3月的一天,当时俞素琴已经和丈夫再度回到南京,她经过一个公共厕所,看到一群人围着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在看,婴儿用破棉花包裹得严严实实,单薄的被褥中只有一张写着生日的白纸。“孩子刚出生45天就被遗弃了,我看到后实在不忍心,于是就把她抱回了家。”35岁的俞素琴就这样把一个濒临绝境的孩子带回到家中。“最初发现孩子反应有些慢,到她四五岁时去医院检查,发现孩子患了先天性脑萎缩,医生预言活不过16岁。”俞素琴对记者说,但是自己一家从未放弃这个孩子,开始了走南闯北的看病历程。

放弃生育,受尽委屈

为了她,攒钱四处求医

俞素琴和丈夫开始攒钱并且踏遍全国寻医。“我们去过哈尔滨、沈阳、武汉、河南、上海、青岛、广州等许多地方,只要听到哪里有消息就赶往哪里去。”俞素琴说,一直到现在,女儿还是不能断药,每月医药费都要1000多元。

为了照料这个智残女儿,俞素琴没有生自己的孩子。她对扬子晚报记者说:“谁不想要一个自己的小孩呢?但是这个孩子已经到了我手上,我们要对她负责任。”俞素琴说,与丈夫两个人既要上班,又要照顾这个孩子,还要经常带她去看病。“没有精力,经济也很困难,每个月工资56块钱,而给女儿做一个CT就要800多。我们又想把她看好,就没生孩子。”俞素琴说,一直到现在很多人都不理解,当初婆婆还曾经很不满这件事。她很感谢丈夫的包容和支持。“我们一直都期盼着能出现奇迹,但是女儿现在的智力还是四五岁,并且有自闭倾向,有时候还会有些癫痫。医生说她活不过16岁,她今年36岁了,也算是奇迹了。”

俞素琴现在也患有心脏病等多种病,“有很多人劝我放弃,同事、亲戚、朋友,他们看到一个小孩把整个家庭拖累成这样,很心疼。”俞素琴这样对记者说,“那是一条命啊,我怎么忍心放弃她,难道还要把她扔到马路上吗?我做不到!”

她对记者说,自闭的孩子们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偶尔情绪上来了还会大吵大闹,且会狂躁从早闹到晚,闹得天翻地覆。“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才会觉得非常艰难,非常难过,受不了,但是也说不上后悔。因为,女儿情绪稳定的时候还是很乖的。”俞素琴说,女儿知道感恩,当情绪稳定的时候会帮爸妈叠被子,看到妈妈身体不好还会倒水给妈妈喝。

从爱这一个到爱这个群体

受到白眼,也得到更多人的帮助

俞素琴告诉记者,南京以前没有特殊学校,于是就将孩子放进学前班和正常的小学里。“别的小孩学前班上2年,我们上了4年。”但由于智力因素,孩子总是给班级成绩拖后腿,并且她本身也受到一些老师和邻居的歧视。“有次我一气之下就将孩子带回来了,但是第二天我还要上班啊,怎么办?临时请了一个小保姆来照看她,好在好心人还是有的,后来班主任又将女儿接到班上去了。后来,跟着班上的小朋友们读到6年级,我们就转学去了培智学校,又读了12年,前前后后,女儿读了22年书。”俞素琴说,这时候,女儿没地方去了。

在陪伴女儿成长的过程中,俞素琴的心里越来越放不下与女儿一样有智力障碍的孩子们。“我熟识的一个东大老教授,夫人去世,家中还有一位生病的老父亲,独自一人带着智障儿子的他无法外出,生活担子很重,其他人家也有类似的遭遇。”俞素琴对扬子晚报记者说,看到周围人的遭遇,她萌生了成立帮助残疾人的社会组织。

2002年,当时还未完全退休的俞素琴开始着手此事,但遇到不少困难,没资金,没场地没人才。终于在2004年,她与同样关注智障人群公益事业的梁襄共同创办了南京第一家专业托养智障人的南京博爱安养庇护中心,其实就是租住的一个两室一厅的房子,有一个老师和六个智残孩子。

“当时小区的居民不理解,对我们有意见,要将我们赶走,然后以拒交物业费的形式,让物业出面赶走了我们,这个庇护中心在两年时间里,前后搬家了七次。”俞素琴告诉记者,后来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很多企业来进行援助,后来又有了政府支持,开展了公益事业进社区活动,2010年俞素琴等人又成立了玄武博爱勤善残疾人服务中心,是南京首家设立残疾人庇护工场的残疾人服务机构。2011年,又开办了第三家,现在已经有几百个残障儿童在这里呆过。俞素琴告诉记者,庇护中心还经常与省外、国外等很多机构进行交流合作。

“很多人喊我妈妈,可我觉得不够格”

俞妈妈想让智残孩子都能融入社会

扬子晚报记者看到,庇护中心在三楼,而在二楼安装了一个大大的铁栅栏门。“刚来这边时,有人不适应,有一个孩子半夜起来拨开铁栅栏跑出去了,我们知道后赶紧报警,每次发生这种情况总会很快将孩子找到。”俞素琴说,庇护中心给每个孩子做了挂牌,并且在衣服上有具体标记,的哥和市场营业员发现他们就会报警。

在采访时,扬子晚报记者看到,孩子之间非常友爱,他们会互相拉着手去厕所,放学时会大声地跟老师说再见。“这是我们很有成就感的地方,最初这些人都由家长接送,现在一半以上的人可以自己转车回家了,最远的一个孩子家在江宁,要转两次车才能到家,现在他也能做到了。”俞素琴说,这些孩子很懂事,每天早上会大声地对老师和同学们说早上好,平时假如哪个孩子没来,他们也会牵挂:是不是生病了,要不要紧。

俞素琴的手机里,有很多孩子发来的短信。“有次我生病了,有一个孩子知道了,就发短信说,俞老师你生病啦,要不要叫我妈妈来看看你呀!很令人感动。”俞素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现在三个庇护中心的孩子共有八十多个,来自全国各地,有一个来自哈尔滨的孩子,每个星期我们都会安排他与爸妈视频交流,他非常开心,每次放假都恋恋不舍,表示会很快回来。我们这里的孩子最小的16岁,最大的46岁。他们都在这里玩得很好。”俞素琴对记者说,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有不少孩子已经成功融入到社会,有人在肯德基、麦当劳等处打工,有的直接去工厂签合同成为正式职工。“现在已经培养出14个,还是蛮骄傲的,那些稍微弱一点的也发挥了绘画等才能,那些较弱的人也能做纸盒挣钱了,去年年底有个孩子拿到了九百块钱。”

“很多人也喊我妈妈,但是我不让他们喊,因为我觉得自己还不够格。”俞素琴说,现在学生多,负担重,不能像以前一样全身心照顾自己的女儿,有些小小的歉疚。“我每天都在想一个问题,我们老了之后这些孩子到哪儿去,当他们老了之后,他们又可以去哪里呢?”俞素琴对记者说,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自己和老公都很担心智残的女儿。“现在我训练女儿每周在庇护中心留宿三天,慢慢让她适应并习惯以后没有我们的生活。”俞素琴说,希望孩子们保持最佳状态,少发病,情绪少波动,多与外界交流。“女儿接电话时很有礼貌,根本听不出来是残疾人。”

相关新闻
·浙江临安:小学生绘画祝福妈妈[组图]
·致母亲节!盘点那些少女般的妈妈女星[组图]
·我国首套刮出祝福邮票《感恩母亲》定于5月11日发行[组图]
·北京市女子监狱举办母亲节专题教育活动[组图]
·曝张艺谋7个孩子4个老婆 巩俐母亲怒揭其分手内幕
文章来源: 中国江苏网 本网部分展示作品享有版权,详见产品付费下载页面。购买请拨打010-88828049中国网图片库咨询详情 责任编辑: 寇莱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