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里安放青春——“最难就业季”毕业生众生相[图]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3-07-05  发表评论>>

2013年1月6日,北京国际展览中心,求职的女研究生。

资料照片:2013年1月6日,北京国际展览中心,求职的女研究生。当日,2013年北京地区毕业研究生专场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招聘会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吸引数万研究生前来求职。这也是北京市2013年首场招聘会。2013年的北京高校将有7.7万名研究生毕业,比去年多1.1万人,为历史最高。中国网陈维松 摄

 

中国网北京7月5日讯(记者宋一安)2013年的普通高校毕业季,被媒体称为“最难就业季”。记者走访了今年699万高校毕业生中的几位,听他们讲述毕业和就业的切身体会。

作为今年699万普通高校毕业生之一,欣慰就读于国内211名校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在毕业之前,她幸运地拿到了去英国公费读博士学位的offer。但是在这一切尘埃落定之前,她也像其他同学一样经历了找工作,考公务员,进事业单位,继续深造的艰难抉择。

“有关系对就业当然有帮助,但是个人能力以及文凭的价值还是最重要的。尤其在像北京这样的一线大城市,门第、关系并不能决定你的就业结果,学历、能力会起决定作用。因为在北京这种地方有关系,能够找关系的人太多了。”欣慰说。

对于未来的工作,欣慰很早就有自己的想法和规划。但和其他同学长辈一样,欣慰的父母在她毕业前一年,也经常叮嘱她抓紧报考公务员、准备事业单位考试等多手准备。

这是很多涉世未深的毕业大学生的普遍认识:稳定、高福利、最好还是大城市的工作就是理想的工作。这就不难回答为什么近几年公务员录取率极低却是毕业生就业的首选项。

“公务员考试依旧是一片净土,但是想进入事业单位没有关系很难。”同样在今年毕业的北外硕士研究生葛明明表示。

葛明明家在河南,毕业后自己想留在北京工作。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她参加了国考,报考了外交部一个职位。虽然最后以零点零几分的微弱分差没进入复试,但是葛明明在毕业前还是拿到了老家一所高校当老师的offer。她本科硕士7年都在211高校北外上学,一直在名校求学的经历,对于找工作也是很有利的。最终她申报了公费留学德国读博士学位,放弃了回老家高校就职的稳定事业单位工作。

谈到自己的找工作经历,葛明明表示,现在高校普遍对授课老师的要求都是最低博士学位。她之所以可以被老家的高校录取,一是通过家庭关系获得招聘信息而及时报名参加,其次是这个学校刚开德语专业,急需老师。“在北京,硕士毕业的只能找到一个中学当老师。“

欣慰和葛明明所在的北外外文所,本届有八位毕业生。截至7月初,一位留校读博士,两位同学公费外国读博,两位考取了地方公务员,一位同学选择了北京的一所中学当老师.....

“其实大家的考虑基本还是趋同的。留在北京的希望是机关和事业单位、或者只要解决户口。当这些满足不了时,就会像我的三位同学一样继续攻读博士。即使今年没考上、申请上也愿意等一年继续参加。”欣慰说。

小杨是2013年毕业于西部211高校新疆大学科社专业的硕士生。为了在大城市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小杨去年夏天开始托家里的关系,来到北京的一家都市报开始了记者实习生涯。虽然每天任务繁重,常常采访赶稿到深夜,但为了给报社领导留个好印象争取留下来,小杨加倍努力。

小杨认为,报社是事业单位,对应届生还有解决编制户口的机会,机会难得。虽然最后小杨在该报社年初的对外招聘中没能在实习单位留下,但是凭着多半年的实习优势,小杨最终拿到了同一报业集团下的另一份都市报的offer。

相对于211重点高校的毕业生说,小柴毕业于二线城市的非重点院校计算机本科专业。由于文凭不占优势,为了找到合适工作,小柴基本动用了全家所有的关系。小柴的父母都是当地公务员,最终多方托关系、花了不少钱,终于把小柴安排在了省工商局。每当同学朋友们聚会对小柴的工作报以羡慕赞叹时,他总是一脸无奈:“目前月工资不到2000元,转正也就在3000元以内,什么时候才能赚回找工作花的那些钱?”

目前国内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东部经济发达省份地区。教育资源的倾斜,加上财富分配、户籍制度等因素,更多的毕业生思维早早固化,理想的工作就是要稳定、高福利、大城市……(本文受访者均为化名)

本网部分展示作品享有版权,详见产品付费下载页面。购买请拨打010-88828049中国网图片库咨询详情
责任编辑: 董宁
文章来源: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