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几个战友周末凑到一起开小灶,会到菜地“偷”个萝卜,白开水煮萝卜,蘸酱油,就算是改善生活了。他们有时下乡为藏民们放电影,放映员小项的老乡弄了一坨酥油,圆圆的,像个大铅球,外皮暗黄色。有点儿像北京的下酒菜“小肚”,不过外皮是羊肚子,打开一看,雪白雪白。那时这种酥油球在西藏是很稀缺的,一个酥油球能换20多个土鸡蛋。主菜就是那盘油汪汪红黄相映的西红柿炒鸡蛋。战友们几双筷子,风卷残云,不一会儿,盘中就只剩下星星点点、红红的油汤,小项抢先倒进半碗饭,差不多是把头埋到盘中,吃的那个香啊!
张海潮说现在想来,当年苦是苦,不过那个时代的人有那个时代的追求,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张海潮说,战友的儿女都有出息,都是社会上的精英,但是孩子们从来不叫他们爸爸妈妈。这是老西藏建设者儿女们的共同特点,也是老西藏人的最大隐痛。他说这也不能怪孩子,孩子一生下来就交给爷爷奶奶带。他们自己两年才有一次探亲假,刚和孩子混熟就又走了。孩子们从出生到成人,和父母一起待的时间还不够两年。和他妻子一样的建藏女医生们在一起聊的最多的就是孩子。只要一聊起孩子,她们就忍不住落泪。这是那些年里能让她们落泪的唯一一件事。
张海潮说,当年西藏部队的休假制度与内地部队不同,是两年休假一次,一次三个月。六十年代的川藏公路是唯一连接内地与西藏的陆路交通命脉。从拉萨到成都,汽车要走十多天。从拉萨坐上汽车出发,一路颠簸,就像是“摇煤球”,把人摇的昏头涨脑。高原缺氧,大家又睡不着,十几天下来,肥的拖瘦了、瘦的拖垮了。即使不生病,也要掉层皮。
那时,大家即使在拉萨坐飞机,每次去机场也要颠上好几个小时才能到。女医生们管那条路叫“搓板路”,去机场的时间和从拉萨飞到成都的时间差不多。
现在一路上全是柏油路,行程因“两桥一洞”而大大缩短了距离。“两桥一洞”是拉萨到贡嘎国际机场间修建的两座桥和一个隧道。一座是跨雅鲁藏布江大桥,另一座是跨拉萨河大桥,隧道是协荣隧道。正是这一宏伟的工程,使拉萨城至贡嘎国际机场的距离缩短至53公里,单程行车时间缩短至50分钟。
抚今追昔,西藏的发展有目共睹,而今日的“和美西藏”背后镌刻着老一辈建藏人的青春岁月,这些过往故事鲜为人知且不可复制。对今天一批批不远万里前往西藏寻找自我,寻求精神洗礼和生命意义的年轻人来说,上一辈的西藏经历是一份常被忽视,却从来不应忘记的存在。对这些经历的回忆为新一代西藏建设者构筑起一个沟通过去与未来,定位自身与家国的坐标和纽带。
文章来源: 中国西藏网 | 本网部分展示作品享有版权,详见产品付费下载页面。购买请拨打010-88828049中国网图片库咨询详情 | 责任编辑: 杨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