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北极——王建男环北极摄影观察(17回合)作品展》10月11日-24日在北京卓展购物中心举行。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摄
中国网10月17日讯(记者 伦晓璇)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和哈尔滨市委宣传部主办的《生命北极——王建男环北极摄影观察(17回合)作品展》10月11日-24日在北京卓展购物中心举办。影展共展出了400多幅作品,展览分为三部分:人文部分,包括“渔猎民族”、“聚落风情”、“迎接太阳回来”、“新淘金时代”等;生态部分,包括“地貌”、“天象”“物种”;“概览”部分,分为“北极表情100”和“17次北上回眸”。
摄影家王建男出生于哈尔滨,“冰城”哈尔滨的独特文化,为他后来的北极情结奠定了基础。在王建男的人生里,他扮演过许多角色:教师、摄影记者、报社社长、企业家……而如今,他是当今世界上仅有的环北极探查人文生态的观察家。有人称王建男是哈尔滨走出的“因纽特人”。
从2005年到2013年,王建男17次进 “北极人文圈”,考察了北极8国103个人居点和生态区,以纪录摄影和田野考察的方式,围绕人居点观察记录当今北极的人类生活,拍摄了3万余张照片,撰写笔记百万余字。这看似庞大而又专业的工作背后,却是王建男与夫人吕晓琦坚持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大众摄影器材完成的。他要坚持做“平凡人做的事”,向人们昭示:北极并非那么遥不可及。
在接受采访时,王建男说,在展览上,他听到观众最多的评价便是“震撼”两字。王建男呈现出的“真北极”,不仅冲击着大众的眼球,更触及了以往大众传播的盲区。在格陵兰北部的一座小岛上,王建男吃到了夏季时运输到岛上的速冻蔬菜。而更让他惊讶的是,尽管有着昂贵的运费,蔬菜的价格却平易近人,有的甚至比自己在国内买到的蔬菜还要便宜。这完全颠覆了人们往日对北极的印象。
在探索北极的道路上,王建男与妻子面临着诸多挑战:恶劣的自然条件、语言上的障碍、发给当地政府的邮件石沉大海……一次,为了获得更好的拍摄机位,王建男向上攀爬一座山坡,却忽然陷在沼泽般厚厚的积雪中。他挣扎着爬出来,却在事后才得知,即便爬上那座山坡,也什么都看不到。这次“惊魂”却让乐观的王建男悟出“人生哲学”:人生有时候也莫过于此,历尽千辛万苦想要得到一些东西,到最后却发现一场空。王建男自认是个“偏执”的人,这些常人眼中的困难,在他看来却只是一种经历,他更享受“活在过程中”。
不难发现,在这些作品中,北极的“人”是王建男关注的重点。而最让王建男深思的,是那个曾经驰骋在大自然中,如今却已渐渐消失的族群——因纽特人。
一位因纽特青年曾经对王建男说:“在家里,长辈们抱怨我们不讲因纽特语,在外面,人家又嫌我们的英语太烂。我们很无奈……因为,我们既不是现代文明的一部分,也不是祖先的后代……”这番话久久回荡在王建男耳边,让他难以忘却。现代文明冲击着这个曾经以渔猎为生的族群,他们享受着现代化生活带来的便利,却也有更多的困惑。他们的民族性已渐渐被同化,这种“被消失”的文明让王建男深思,他决定拿起相机,用镜头记录下这渐行渐远的民族和文化。
未来,王建男还要继续走下去。在他接下来的计划中,他将再用8到10年的时间走遍北极原住民永久住点。
文章来源: 中国网 | 本网部分展示作品享有版权,详见产品付费下载页面。购买请拨打010-88828049中国网图片库咨询详情 | 责任编辑: 伦晓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