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讯 目前各种环境风险议题密集出现,有时甚至引发民众恐慌和社会对抗。5月13日在北京发布的《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4)》指出,一些公众抗议的环境项目,其真实风险未必有民众感知的那么强烈,甚至有一些是低风险项目。《报告》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低风险项目引发大范围公众关注甚至导致群体性事件”的现象,是因为环境风险在信息传播和社会响应的过程中被放大,即“风险的社会放大”。
风险的社会放大(social amplification of risk)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克拉克大学决策研究院的一些学者提出,在他们的定义之中,风险放大指的是看起来微小的风险却引发大规模的公众关注和重大社会影响,甚至波及不同的时间、空间和社会制度。
《报告》认为,在中国同样存在风险放大的机制。《报告》选取了山东民众反对荣成石岛湾核电站和乳山红石顶核电站的个案,考察了中国语境下环境风险的社会放大机制。
《报告》作者之一,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曾繁旭先生指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中国目前的语境下,环境风险主要通过信息传播和社会响应两个阶段被放大。在信息传播阶段,传统媒体、新媒体、意见领袖和专家等风险传播站通过建构风险信息,改变风险信息流的信息量、争议程度等属性,实现了风险的放大。而在社会响应阶段,通过信息接受者对风险信息的“污名化标记”以及由于信任缺乏引起的“对抗性解读”,导致环境风险信息在接收过程中再度被放大。
《报告》认为,信任缺失是导致风险社会放大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环境群体性事件日益频发的中国,民众对政府日益增长的不信任已经成为影响风险沟通效果的一大障碍。缺乏信任的风险沟通和风险评估,只会助长民众的不信任并放大社会风险。
《报告》指出,要实现有效的风险沟通,基础步骤是建立信任,其次才是针对风险信息传播所做的沟通。如何重建信任,是目前政府进行风险沟通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2014年中国环境绿皮书《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4)》由总报告、专题报告、年度环境大事记,以及年度指标、国际视野、调查报告等内容丰富的附录构成,刘鉴强先生担任主编。
环境绿皮书自2005年起由环保组织“自然之友” 编写,每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环境绿皮书重视从公民社会的视角纪录、审视和思考中国环境状况,以数据和事实说话,强调实证性、真实性,从而建立权威性。同时,环境绿皮书英文版也由荷兰布里尔学术出版社于2007年起持续出版,面向全球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