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图 片> 铭记:抗战胜利70周年> 忆 战·事

铭记 | 焦点图集 | 忆 战·事 | 寻 战·迹 | 纪念活动 | 纪念大会 | 抗战老兵影像展

【特刊】重返滇西(上)·铁血腾冲

发布时间: 2015-09-17 17:45:59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中国网图片库 董志宇 | 责任编辑: 张若梦

71年后,四川四位中国远征军抗战老兵重新踏上腾冲的土地。 董志宇 摄

  七十多年前,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数十万年轻的中国远征军将士一批批奔赴滇西抗日战场,与入侵的日寇展开血战。一条路(滇缅公路)、一条江(怒江)、一座桥(惠通桥)、一座山(松山),把正义与邪恶,把多少人的生死与荣辱永远定格在了历史那一刻。

  今年8月,四川四位中国远征军抗战老兵代表应云南方面邀请,71年后重返滇西故战场,与云南的抗战老兵再聚首。笔者有幸随同前往,缅怀先烈,感受那一段历史,思绪万千。一路走来,滇西抗战给人留下的震撼和感动无言表达,至今仍然深深地回荡胸中。

铁血腾冲

  腾冲,云南西部边城,毗邻缅甸,是中国通向东南亚的重要门户。1942年5月,日军侵占了腾冲。两年之后,中国远征军在盟军空军支援下,向守城日军发起进攻,血战四十多个昼夜,终于在1944年9月14日光复腾冲。中国远征军以战死9168名将士的代价,全歼城里日军3000余人。腾冲是抗日战争以来国军收复的第一个有日军驻守的县城。

  在腾冲国殇墓园,川滇抗战老兵代表和群众整队来到忠烈祠悼念大厅,面对孙中山画像及“总理遗嘱”,鞠躬致哀。回首七十多年风雨沧桑,老兵脸上留下了酸楚的泪水。

  国殇墓园是为了纪念光复腾冲而阵亡的国军将士而修建的,它建成于1945年7月7日。墓园建有烈士纪念塔、烈士墓冢、忠烈祠、盟军烈士墓和墓园大门等建筑,忠烈祠有蒋中正、于右任、何应钦、霍揆彰、李根源等国民党元老、重臣关于光复腾冲的题词。墓园苍松翠柏,庄严肃穆。而令人长久驻足不忍离去的是小团坡上的士兵墓。这里有密密麻麻排列如阵的3346位士兵的墓碑,长眠于地下的是数千位士兵的英灵。他们是一个个铁血男儿,为了抗击日寇,告别了家乡父母亲人,在光复腾冲战役中,他们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据说这墓冢原来有9000多个,在“文革”中惨遭破坏,大量墓碑和墓穴被捣毁,后来几经修缮,才保存下今天这些。

  在腾冲城里,还有一个大陆至今唯一一个以国军部队番号命名的公园:198师公园。园内有一座陆军198师攻克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建于1945年。纪念塔四周掩埋有198师阵亡将士的累累忠骨,塔身四面分别有二战中国战区总司令蒋中正、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第五十四军军长阚汉骞、198师师长叶佩高等人的题词。

  198师是第五十四军的主力师,在攻克腾冲城及高黎贡山、怒江两岸日军若干大小恶战苦战中,该师官兵浴血奋战,前赴后继,阵亡团长(594团团长覃志斌)以下官佐156人,士兵1335人。

  198师592团团长陶达刚是四川宜宾兴文县人,他带领592团攻打高黎贡山北斋公房、灰坡、腾冲等战役都是艰苦卓绝,伤亡惨重。他从老家兴文县带出去680名虎贲子弟,幸存回来仅40人,绝大部分战死在了沙场。

  陶达刚在《滇西血战写实》一书中写到:“当全歼腾冲日寇后,五九二团官兵和老百姓一起,把该团在腾冲阵亡官兵,都集中埋在了飞凤山的东麓。当地同胞说:今后每年春秋二季都要为这些为国捐躯的官兵扫墓。并云:‘飞凤山东麓,是腾冲山水灵秀所钟。’果如当地同胞所述,则真正‘不怕死、不贪财、爱国家、爱百姓’,而又纪律严明的五九二团阵亡将士之忠魂,可以在此安息了。”

  然而世事难料,“文革”中198师阵亡将士纪念塔也差一点被毁。1966年8月“破四旧”开始,腾冲人民眼看纪念塔在劫难逃,为了保护纪念塔,便在塔身抹上黄泥,写上标语,这样,便没有人敢去动这个纪念塔了。浩劫过后,人们去掉黄泥和标语,纪念塔才得以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直到1988年由腾冲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国殇墓园回到宾馆,我们就决定第二天早晨去198师纪念塔凭吊。次日清晨,天空下了一场小雨,给高原的8月带来一丝凉意。云层低垂,清凉中添了几分悲愁。老兵们冒着纷纷细雨来到198师纪念塔前列队,为牺牲的战友默哀、鞠躬、敬礼。同是远征军后人的志愿者还与老兵一道,在纪念塔下取土,要把这带有阵亡将士英魂和鲜血的泥土捧回四川,让英魂回家。

抗日县长

  在腾冲,还有一位有口皆碑的抗日县长张问德老先生令人敬仰。

  张问德,云南腾冲城人。1939年曾任昌宁县长,1940年因病辞职回家休养。1942年夏,日军铁蹄逼近腾冲,城中军政官吏闻风丧胆,弃城而逃,遂使边地名城腾冲不战而陷敌手。当时张问德已年过花甲,临危受命出任“县已不县”的腾冲县长,不顾一切地投入保家卫国的艰苦征程。沦陷期间,张问德随身携带一面中国国旗,走乡串户发动群众,为国军侦查敌情,送情报、运军粮、送弹药、抬伤员。他经历了四次反扫荡,手拄一根藤条拐杖,六渡怒江,八越高黎贡山,把抗日的县政府一直牢牢钉在敌后。

  尤其应当载入史册的是,在最困苦的1943年,当占领军的行政首领田岛煞费苦心派人给张送来诱降书信的时候,张问德以他的大智大勇回书一封,给后人留下一篇浩气长存的传世檄文,这就是《答田岛书》。张问德在回信中历数日寇侵入腾冲所犯下的战争罪行,最后凛然指出:“由于道德及正义之压力,将使阁下及其同僚终有一日屈服于余及我腾冲人民面前,故余拒绝阁下所要求择地会晤以作长谈,而将从事于人类之尊严、生命更为有益之事。痛苦之腾冲人民,将深切明了彼等应如何动作,以解除其自身所遭受之痛苦。故余关切于阁下及其同僚即将到来之悲惨末日命运,特敢要求阁下作缜密之长思。” 在信的末尾,这位流亡县长堂堂正正地署上了自己的头衔:大中华民国腾冲县县长张问德。

  这封回信后来被转呈中央政府,并登载于全国各报,还被选入了国史馆。当年的军政部部长陈诚称誉张问德是:全国沦陷区五百多个县长中之“人杰楷模”; 蒋介石也书赠“有气节之读书人也!”以表彰张老先生的民族气节。

  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打响了腾冲反攻战。日军在败退前,将所有粮库的6000多万斤粮食全部烧毁。又是张问德动员上万民夫支援前线,越过高黎贡山,跨过怒江,运粮供应部队。整个腾冲战役,张问德的后援保障工作居功至伟。

  腾冲城光复后数天,张问德挂职而去,只留下了一片丹心。

  这就是腾冲。为了打败日寇,中国远征军将士浴血奋战,前赴后继;国民政府的地方官员和民众万众一心,奋勇支前。

  战争的惨烈、血与火的拼杀、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国军将士们慷慨赴死的悲壮,中华民族血战到底消灭日寇的英雄气概和永不屈服的精神,都在这里得到彰显。

  腾冲,不愧是一座英雄之城。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