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礼:信守承诺28年,甘当“雷锋式”护陵员
【背景】张孝礼,男,1963年9月生,今年54周岁,中共党员,高中文化,市民政局吴庄烈士陵园专职护陵员。1987年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战火中左眼失明;1988年复原,组织安排他到烈士陵园担任专职护陵员,一守至今28年。从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斗员,到复原地方的陵园护理员,28年来,张孝礼信守一名革命战士的承诺:当好“雷锋式”护陵员。28年中,他把11名牺牲战友归葬烈士陵园,昔日战友的亲属得到精心照料;28年中,他完成97名分散烈士墓的集中安葬,如皋“慰烈工程”名扬江苏;28年中,他义务讲解陵园烈士英雄事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万余场次,吴庄烈士陵园成为江海平原上闪耀中华的红色教育基地。28年中,他多次被市民政系统评为“先进工作者”,被市总工会评为“劳动模范”。
1988年底,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不幸负伤导致左眼失明的张孝礼,听从组织安排到市民政局吴庄烈士陵园工作。走进烈士陵园的第一天,他就向组织这样保证:党需要我去堵枪眼,我就会像黄继光一样视死如归;人民需要我去烧木炭,我就像张思德一样去无私奉献;当好“雷锋式”护陵员,就是我的不二选择。
就在这一年冬天,张孝礼赶在春节前,自费购买年货、棉衣等物品,骑自行车60多里赶到位于革命老区的我市江安镇黄市新村,看望牺牲战友黄子国的老母亲。张孝礼怎么也不能忘记,就在黄子国这位昔日最亲密的战友奔赴前线前夕,他的老父亲刚刚去世,他还未来得及与恋人完成婚礼,就在战场倒下了,永远离开本该属于他的一切。张孝礼怎么也不能忘记,黄子国是与自己朝夕相处6年的老乡、战友、兄弟,曾经并肩作战在同一战壕中,这段老乡情、战友情、兄弟情始终让他难以忘怀。走进黄子国家中,倚墙而坐的老母亲颤巍巍地对张孝礼说:“子国走了,我只有一个心愿,早一点让他归葬烈士陵园。”拉着黄子国母亲的手,张孝礼深情地说:“老妈妈,将包括子国在内的牺牲战士归葬烈士陵园,既是党和政府的安排,也是我们昔日战友的共同心愿。我向您保证,今后我就是您的儿子,家中生活有什么困难,您就找我,一切由我来承担。”
为了快速兑现“让黄子国和其他牺牲战友归葬烈士陵园”的承诺,回到工作单位,张孝礼与复员地方的战友们配合市民政局把11名牺牲战友归葬烈士陵园,同时建立起战友互助会,与11名牺牲战友亲属结成互助对子。28年中,张孝礼牵头走访牺牲战友家庭800多次,筹措资金10多万元,义务帮助牺牲战友的6个父母养老送终。
看护烈士陵园的第2年,清明节前夕的一个早晨,一对来自如皋搬经镇的老夫妇找到护陵员张孝礼。据这对老夫妇介绍,他们的父亲是原如皋梅甸乡的农会干部,如城解放前夜被疯狂的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人头挂在城墙上示众10多天。当时草草安葬后,至今没有进烈士陵园。他们老两口,现在年岁已高,自己的儿、孙都在外地工作,没人有精力顾及此事,希望陵园能够考虑将老父亲安葬过来。听罢陈述,正在园内清理打扫的张孝礼赶忙放下手中的扫帚,热情地招呼老两口到办公室坐下,将他们反映的情况一一笔录下来。
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老两口如愿将老父亲的遗骨安葬进陵园。也就是这件事,让张孝礼萌发了一个心愿: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以及后来的抗美援朝战争,地处江海平原上的如皋大地,一定还有很多烈士遗骨分散在田间地头,要是能将他们集中安葬该多好!当夜,张孝礼把自己的想法写成建议,递交陵园领导。随后,陵园领导把该建议带到市民政局年度工作会上。如皋市民政局又将张孝礼的这一份建议写成专题建议,提交一年一度的如皋“两会”,此举得到与会人大代表们的一致认同,并列为交由政府办理的当年“为民办实事工程”。
事隔多年后,江苏省民政厅专题发文,要求将分散在乡镇的烈士墓集中到烈士陵园安葬,在全省范围内正式启动实施“慰烈工程”。而此时,如皋因为有了张孝礼的这一份建议,全市已提前10年完成了对分散烈士安葬工作的调查、安葬,仅如皋吴庄烈士陵园就有97位分散烈士墓迁进安葬,如皋“慰烈工程”成为江苏省民政厅推出的示范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