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在徐州的中秋诗
苏东坡任职徐州近两年,在徐州过了两个中秋节,每个中秋节都留下了令人难忘的诗篇。
熙宁十年(1077)中秋,不论对苏东坡还是对他弟弟苏辙来说,都是入仕以来过得最愉快的一个中秋节,甚至可以说是他们一生中过得最愉快的一个中秋节。
这年二月,苏东坡调任徐州知州。此时,苏辙被南都(今河南商丘市)留守张方平辟为签书判官。苏东坡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到徐州赴任,正好路过南都,于是兄弟俩一同到南都拜访张方平。张方平是苏东坡的父亲苏洵的好朋友,嘉祐元年(1056),苏洵带领苏东坡兄弟俩进京赴考时,张方平曾为父子三人写过推荐信。他不但赞赏苏洵的才华,对苏东坡兄弟俩更是钟爱有加,每次相见均以国士相待。当他得知兄弟俩已经近七年没见面了,这次相会机会难得,他特许苏辙到徐州打住一段时间,以便兄弟二人畅叙别情。
苏辙陪同苏东坡于四月二十一日来到徐州,不知不觉三个多月过去了,决定过了中秋节便去南都赴任。中秋之夜,苏东坡邀了府中同僚为弟弟饯行。晚宴的气氛虽然很热烈,却也无法消除苏辙将要与苏东坡分别的伤感之情。席上,他填了一首《水调歌头》,送给兄长: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门城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州。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撙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苏东坡见此词其语过悲,当即和了一首,词前有序:
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从彭门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
词的正文是: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离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东武”指密州(今山东诸城市),苏东坡来徐以前,任密州知州。“安石”指谢安(字安石),谢安为东晋名臣,早年隐居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东面濒临大海,故称东海。此处是苏东坡自比谢安。“从事”指苏辙(字子由),苏辙任签书判官,为州府幕僚,俗称从事。
晚宴后,苏东坡陪苏辙在逍遥堂外一同赏月。月光虽然明媚而又柔和,但毕竟是秋天了,夜晚的空气中略带一丝凉意。尽管苏东坡一再劝慰弟弟对兄弟间暂时的分别不必过于伤感,但此时连他自己也抑制不住心中的难舍难分之情,一首咏月思亲的千古名作《中秋月》脱口而出: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数百年来,“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被誉为古代诗词名句,受到名家的高度赞赏,家喻户晓,传诵不衰。
元丰元年(1078)中秋,彭城又是一个秋高气爽、明月高挂的日子,苏东坡虽偶感不适,但心情却很愉快,写了《中秋月寄子由三首》:
殷勤去年月,潋滟古城东。
憔悴去年人,卧病破窗中。
徘徊巧相觅,窈窕穿房栊。
月岂知我病,但见歌楼空。
抚枕三叹息,扶杖起相徒。
天风不相哀,吹我落琼宫。
白露入肝肺,夜吟如秋虫。
坐令太白豪,化为东野穷。
余年知几何,佳月岂屡逢。
寒鱼亦不睡,竟夕相噞喁。
六年逢此月,五年照离别。(中秋有月凡六年矣,惟去岁与子由会于此。)
歌君别时曲,满座为凄咽。
留都信繁丽,此会岂轻掷。
镕银百顷湖,挂镜千寻阙。
三更歌吹罢,人影乱清樾。
归来北堂下,寒光翻露叶。
唤酒与归饮,念我向儿说。
岂知衰病后,空盏对梨栗。
但见古河东,荞麦如铺雪。
欲和去年曲,复恐心断绝。
舒子在汶上,闭门相对清。(舒焕试举人郓州。)
郑子向河朔,(郑仅赴北京户曹。)孤舟连夜行。
顿子虽咫尺,兀如在牢扃。(顿起来徐试举人。)
赵子寄书来,水调有余声。(今日得赵杲卿书,犹记余在东武中秋所作《水调歌头》。)
悠哉四子心,共此千里明。
明月不解老,良辰难合并。
回顾坐上人,聚散如流萍。
尝闻此宵月,万里同阴晴。(故人史生为余言:尝见海贾云中秋有月,则是岁珠多而圆,贾人常以此候之,虽相去万里,他日会合相问,阴晴无不同者。)
天公自著意,此会那可轻。
明年各相望,俯仰今古情。
“余年知几何,佳月岂屡逢。寒鱼亦不睡,竟夕相噞喁。”连水中的鱼儿都不愿意睡去,竞相跃出水面赏月、夸月,可见,能看到中秋的一轮圆月,是多么令人高兴啊!“镕银百顷湖,挂镜千寻阙。”“但见古河东,荞麦如铺雪。”作者用形象的描写,对中秋月进行了尽情的歌颂。“悠哉四子心,共此千里明。”“明年各相望,俯仰今古情。”我们虽然不能在一起共同赏月,心里感到有点遗憾,但不必悲伤,朋友之间,聚少离多,这本是古往今来的人之常情啊。
不几日,苏东坡收到了苏辙寄来的《中秋见月寄子瞻》诗:(苏东坡字子瞻)
西风吹暑天益高,明月耿耿分秋毫。
彭城闭门青嶂合,卧听百步鸣飞涛。
使君携客登燕子,月色着人冷如水。
筵前不设鼓与钟,处处笛声相应起。
浮云卷尽流金丸,戏马台西山郁蟠。
杯中渌酒一时尽,衣上白露三更寒。
扁舟明日浮古汴,回首逡巡陵谷变。
河吞巨野入长淮,城没黄流只三版。
明年筑城城似山,伐木为堤堤更坚。
黄楼未成河已退,空有遗迹令人看。
城头见月应更好,河流深处今生草。
子孙幸免鱼鳖食,歌舞聊宽使君老。
南都从事老更贫,羞见青天月照人。
飞鹤投笼不能出,曾是彭城坐中客。
这是苏辙的佳作之一,虽然是写于南都,但除最末两联以外,几乎通篇写的都是徐州。诗中既有对彭城月的精彩形容:“浮云卷尽流金丸”。从此,“金丸”和“婵娟”、“玉兔”一样,成为人们对月亮的著名的代称。更有对苏东坡主政徐州抗洪保城取得辉煌业绩的热情歌颂和羡慕:“明年筑城城似山,伐木为堤堤更坚。”“子孙幸免鱼鳖食,歌舞聊宽使君老。”读罢此诗,苏东坡写了《中秋见月和子由》寄给苏辙: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临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是夜,贾客舟中放水灯。)
青荧灭没转前山,浪飐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惟楚老。
(近有一孙,名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怳然一梦瑶台客。
此诗虽然称不上名作,却是货真价实的上乘之作,尤其是起首二联和最末二联,是很受人们称道的。“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汪师韩评:“起四句写月未出初出之景,声势奕奕,著纸生辉。”叶矫然评:“此等气魄,直与日月争光。李、杜文章虽光焰万丈,安得不虚此老一席。”“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明朝人事随日出,怳然一梦瑶台客。”是针对苏辙诗“南都从事老更贫,羞见青天月照人。飞鹤投笼不能出,曾是彭城坐中客。”而写的。苏辙因年已四十仍居幕僚之职,感到有点悲观,苏东坡写此诗予以劝勉。苏东坡是一个对人生看得很透彻的人,他虽然仕途坎坷,数遭贬谪,却始终保持着随遇而安,积极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正如他劝勉弟弟的诗意一样,昨日还是彭城坐中客,明日由于人事变迁,就可能成为瑶台贵客,亦未可知。事实上,苏辙后来官至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副宰相),成为名副其实的“瑶台客”,说明苏东坡的诗句并非虚妄之词。此外,“何人舣舟临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等句告诉我们,古代的徐州,已经是商旅集中之地。商人们过中秋,除了赏月,还有赏灯听歌的雅兴。由此还可以推想出当时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