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徐州新闻|图说徐州|县域新闻|文明创建|徐州风光|精彩视频|人文徐州|生态宜居

刘向的名言 习主席数次引用

发布时间: 2017-07-24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杨楠 | 责任编辑: 杨楠

刘向(前77一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沛(今徐州市沛县)人,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的四世孙,西汉时文学家、经学家。与其子刘歆一起,为古代图书的编目整理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著作有《洪范五行传论》、《七略别录》、《新序》、《说苑》、《列女传》等。其中《说苑》是刘向辑录朝野藏书而成的杂著类编,体例类似《国语》、《战国策》,以记言为主兼采记事,主旨是通过书中历史人物的言论事例来劝诫君臣,阐述儒家选贤尊贤的治国理念。此外,也载录其他学派人物以及许多“街谈巷议”的小说家的言谈事迹,可补《国语》、《战国策》的不足,提供另一种角度来观察历史人物的不同风采。该书文字简洁生动、清新隽永,不但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而且蕴藏着比较丰富的治学和治国理政的智慧。从1990年以来,习近平同志在重要讲话(著作)中已经六次引用该书的名言警句。仅在《习近平用典》一书中,引用刘向的名言就达三段之多。

“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出处】刘向《说苑·政理》

【释义】善于治国的人对待民众,就像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兄长爱护自己的兄弟一样,听到他们遭受饥寒,为之感到哀伤;见到他们劳苦的状态,为之感到伤悲。

【原文】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使民之谊也,爱之而已矣。民失其所务,则害之也;农失其时,则败之也;有罪者重其罚,则杀之也;重赋敛者,则夺之也;多徭役以罢民力,则苦之也;劳而扰之,则怒之也。故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引用】

1990年5月在《同心同德,兴民兴邦——给宁德地直机关领导干部的临别赠言》一文中引用。习近平写道:“纵观历史,得天下者无不因为得到民心。古人云:‘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古人尚知如此,何况我们共产党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党的各级干部都是人民公仆,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脱离群众,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关心群众的生活,我们的工作才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我们的事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摆脱贫困》第208页 习近平著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 2014年8月第2次印刷)

“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

【出处】刘向《说苑·建本》

【释义】要想增加才干,就要学习;要使刀刃锋利,就得勤加磨砺。

【原文】子思曰: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吾尝幽处而深思,不若学之速;吾尝跂而望,不若登高之博见。故顺风而呼,声不加疾而闻者众;登丘而招,臂不加长而见者远。故鱼乘于水,鸟乘于风,草木乘于时。

【引用】

2006年7月26日在《要善于学典型》一文中引用,习近平写道:“‘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我们就是要善于向先进典型学习,在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从小事小节上修炼自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学习先进、保持先进、赶超先进。”

——(《之江新语》第218页 习近平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2015年2月第5次印刷 以下简称《之江新语》)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出处】刘向《说苑·政理》

【原文】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释义】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事情,没有亲眼所见的可靠;亲眼所见,又不如亲自尝试去做。

【引用】

2006年3月1日在《求知善读,贵耳重目》一文中引用。习近平写道:“读书客观上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必须联系实际、知行合一,通过理论的指导,利用知识的积累,来洞察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古人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尤其是领导干部作决策、下指示,往往需要大量客观、真实、有效的信息。这就更需要向实践求知,善读社会这部书,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问计于基层,问计于群众,在耳闻、目见、足践之中见微知著、管窥全豹,获得真知灼见,形成正确思路,作出科学判断。学之思之、闻之见之,领导干部对一方的情况就有了话语权。”

——(《之江新语》第180页)

2009年5月13日《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又一次引用。他说:“要坚持读书与运用相结合。读书学习客观上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必须联系实际,知行合一,通过理论的指导、利用知识的积累,来洞察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古人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毛泽东同志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讲的也是同样的道理。大凡有作为者,都注重读书与运用的结合,而不是读死书、死读书。一个人如果不注重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落实在行动上,即使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不能说达到了学习的最终目的。”

——(2009年5月18日《学习时报》)

习近平2013年6月28日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再一次引用了这段名言。他说:“好干部除了要加强学习,还要加强实践。‘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知识和经验犹如雄鹰之双翼,只有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越是条件艰苦、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越能锤炼人。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砥砺品质、提高本领。”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17页 习近平著 外文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 2015年6月第1版第8次印刷)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出处】刘向《说苑·建本》

【释义】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火烛一样明亮。

【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引用】

2009年5月13日《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引用。习近平说:“现实中,不少人都有长期坚持、积少成多,最后取得惊人收获的读书经历。有人研究过,一个人每天阅读一小时,三年之后可以变成某一问题的专家。领导干部要善读书,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利用好时间,养成坚持不懈的习惯。一要发扬挤劲。争取每天挤出一定时间读书,特别要善于把各种零碎时间利用起来读书。二要发扬钻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功夫下到一定程度,就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要反复读、仔细品,甚至把相关书籍和背景材料找来对照读、比较读,彻底琢磨清楚。三要发扬韧劲。读书最可贵的是终身坚持,无论处于哪个年龄段都孜孜不倦地读书。‘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年轻的时候,记忆力好、接受力强,应该抓紧读一些对自己终身成长具有关键性作用和决定性影响的好书。中年的时候,精力旺盛、视野开阔,应该努力拓展读书的广度和深度,打牢一生的学问基础。年老的时候,时间充裕、阅历丰富,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常读常新的态度、百读不厌的劲头,在读书世界里感悟人生、乐以忘忧。”

——2009年5月13日《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