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党旗红】天山冰雪牧道引路人——党员努尔江的“初心”

发布时间: 2019-07-01 13:08:18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伦晓璇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七十八团,生活着一群哈萨克族牧民,畜牧业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产业和主要经济来源。每年11月前后,为躲避寒冬,牧民要携带牲畜转场到100多公里外的草场。然而这一路并不容易,由于战线长、路途险,团场在“冬窝子”必经之路上设立一些牧点,他们称之为“点家”,哈萨克族党员努尔江·吾任太的家就是“点家”之一。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七十八团,生活着一群哈萨克族牧民,畜牧业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产业和主要经济来源,为保证牲畜的成长和繁殖,牧民们世世代代随季节变化而转移草场放牧,被称为世界上搬家最勤的民族。每年11月前后,为躲避寒冬,及时为牲畜提供优质牧草,哈萨克族牧民携带自家牲畜转场到位于团部东南部100多公里外的博孜阿德尔冬草场,这里是七十八团最好的天然冬草场,可利用草地120万亩,哈萨克族人称它为“冬窝子”。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然而,去往“冬窝子”的路并不容易,途中要翻越海拔近4000米的冰大坂。冰大坂上有厚厚的冰层,终年积雪不化;没有路标行进艰难,一次转场时间最长要一周,还要随时面临狂风、雪崩的威胁。由于战线长、路途险,团场在“冬窝子”必经之路上设立一些牧点,他们称之为“点家”,为往来牧民和牲畜提供接待、暂住并保护草场。哈萨克族党员努尔江·吾任太的家就是“点家”之一,他的家在团部以南60公里、海拔2300多米大山深处的阿尕西库拉,被过往牧民称为高山牧道上补充给养的“兵站”,努尔江就是“兵站”里的“保护神”。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从上世纪70年代起,努尔江父亲吾任太·热汗拜响应团党委号召,来到大山深处的阿尕西库拉为连队“看点”。1983年,年仅10岁的努尔江跟随父亲生活在这里。1990年,努尔江开始接触“点家”工作。1992年,由于身体原因,吾任太退休。“点家”离不开“看点人”,连队先后安排四任“看点人”,深山的寂寞、工作环境的恶劣、工作内容的艰难,让他们最长不超过半年就相继离开,连队为“看点人”人选一筹莫展。此时,努尔江提出要接父亲的班,吾任太只有心疼,“真的太苦了!” 山上生活艰苦,不通电,只能靠太阳能发电;没有自来水,只靠山水、泉水,甚至将冰化成水使用,“但我告诉他,你既然选择留下,这么多年攒下的口碑,不能在你这里丢了,再辛苦都要坚持,不能辜负组织的期望,你要更好的为牧民们服务!”吾任太说。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1993年,努尔江正式成为“点家”负责人。26年来,努尔江坚守高山牧道,守护一方转场牧民和牲畜的安全。1996年,努尔江成为团场正式职工。每年转场前,他总是第一个来到“点家”,冒着生命危险在冰大坂踏雪开路,树立路标,为过往的牧民和牲畜指引前行方向;牧民和牲畜遇到危险,他会第一时间出现救他们于危难;无论多晚,有牧民来投宿,他和妻子都会热情起身烧茶做饭,用最好的草料供他们的牲畜食用;牧民的牲畜掉队了,他用自家优质草料喂养并如数奉还;牧民粮草短缺,他免费提供不收分毫……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好人”,是牧民们对努尔江的评价,这些无偿付出的背后,除了团场每年补贴的5000元,努尔江不知道已经“搭进去”多少,“看到牧民们安全转场,我心里就高兴。他们感谢我,我心里就踏实。”努尔江说。金钱上的付出对于努尔江来说已是家常便饭,而时刻面临的危险让他记忆犹新。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2008年11月,地方牧民提前转场时发生雪崩,牧民的80只羊和2头牛全部被埋在雪中,努尔江得知消息立刻组织人员前往营救,最终挖出一些活畜,为牧民减轻经济压力。2012年,冰大坂暴风雪频发,开路工作异常艰难。12月15日深夜,两个牧民骑着的马突然陷进雪窝中拉不出来,此地海拔3850米,气温零下30多度。山高寒冷,深夜还有狼群出没,马匹面临诸多危险,“马主人提出要留下,可我担心他们半夜看马不小心睡过去就会冻死,我在这儿这么多年,比他们有经验。”努尔江决定,让牧民们骑自己的马回“点家”休息,他留下来看护马匹。他把留下的皮大衣和皮枕披到马身上给马保暖,为防止自己身体被冻僵,他一晚上不停地来回活动探路,整夜未合眼。幸运的是,马匹最终被救了出来。供图/刘建 赛力克波力·库万德克

“我看不得牧民们的牲畜遭遇危险,这些牲畜对他们来说几乎是经济来源的全部。”努尔江说。这样的危险和援救经历过多少次,努尔江已记不清了。有人粗略统计过,26年来,努尔江用自己的双脚踏雪开路上万公里,被他救出的牲畜50000余头(只),经过他这里的牧民达2000多人次。努尔江得到了牧民们的信赖,有他在,牧民们就安心,远远地看到努尔江家的房子,心里就觉得踏实和温暖。供图/刘建 赛力克波力·库万德克

努尔江刚结婚时家里一穷二白,但他和妻子勤劳能干,借助团场出台的各种优惠政策,日子很快有了起色。目前,努尔江家有存栏牲畜800头(只),年收入10万元左右,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户。但他心里始终放不下那些有困难的人,无论是本团连队的牧工,还是附近乡村的牧民和林场的工人,谁家有困难,努尔江知道后总会想方设法的帮助。艾尔坎·艾外尔汗和别格孜牙·布拉汗夫妇住在努尔江家隔壁,以前家里只有两间土房,面积很小,住着一家四口人。艾尔坎天生言语残疾,工作不好找。家里牲畜只有一头牛,两三只羊。经济来源靠几只牲畜繁殖卖钱和低保。他们的小儿子患有言语残疾,为给孩子治病花了不少钱,更是雪上加霜。努尔江得知消息后,便逢年过节送去几百块钱,平时还送去面粉和清油,缓解艾尔坎一家生活窘境。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随着艾尔坎两个儿子长大,家中两间房已不够用,2015年的一天,艾尔坎和儿子交流说想再盖两间房时,恰巧被努尔江听到。可是一年后,房子仍然没动静,努尔江觉得是家里有困难了。2016年,努尔江组织了6个党员一起去艾尔坎家里帮忙,大家各自带来工具,开来卡车拉土、运石头……从挖地基,搬石头、搬水泥、和泥巴、砌墙,几个人干了5天,两间砖瓦房盖起来了,而艾尔坎一家只提供砖块,其他由党员们分担。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我们真的太感谢他了!”别格孜牙说,“他不仅物质上提供帮助,还提供养殖技术。”为了避免养成“等、靠、要”的思想,努尔江将自家的种牛拿来给艾尔坎一家,并教给他们如何养殖。在努尔江的帮助下,艾尔坎家现在有12头牛,10几只羊,偶尔卖卖牲畜会有一笔不错的收入;艾尔坎退休了,每个月有3000块钱的工资;大儿子就业了,有了固定收入……“家里条件已经很好了,我们没有过多的追求,温饱是一点问题都没有。”别格孜牙说。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我是从贫穷走过来的,我看不惯、看不得别人受穷。”努尔江说。多年来,努尔江坚持为贫困群众提供帮扶,除了给予资金资助,还定期送去面粉、清油,从不求回报。当问及努尔江记不记得自己帮过多少人时,努尔江笑笑摇摇头,“他们过得好就够了!”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1993年,努尔江和妻子奴尔加马尔·加巴西结婚,“结婚这么多年,努尔江在家没待多久,转场时他带着牧民开路,夏天就出去帮人家放牧。”奴尔加马尔说,“我最大的向往就是回到营区的家,能在一起多待一会儿。”多年来,努尔江夫妻俩一起,经营着“点家”。因为亲眼见过牧民因未及时转出来被冻死、冻伤,甚至截肢……每当转场时期努尔江外出,她都后怕,但只能在家祈祷他平安回来,“到现在为止都还好,他活着!”奴尔加马尔说。努尔江的大女儿唐怒·努尔江今年高考,爸爸对唐怒的影响很大,“爸爸是我心目中的英雄,是我的男神!他常教导我,要帮助别人,先苦后甜。我现在在班里,有同学需要帮助,我会第一个去帮助他。”从误解、埋怨到理解、支持,家人的态度并未动摇努尔江的初心,为牧民服务,看着牧民安全转场,一个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兄妹多,身为长兄的努尔江没有继续读书,这成为了他一块心病,“我就希望我的孩子能多读书,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努尔江说。“我小时候读书少,现在我条件好了,更看不得娃娃因为家庭贫困而辍学!”2014年开始,努尔江每年拿出1万元资助七十八团学校贫困学生。供图/刘建 赛力克波力·库万德克

汉族小伙儿王镇江是受资助学生里家庭条件最差的,全家从甘肃搬来,爸爸种一点地,母亲患病需每天化疗,家里只有两间小平房,家庭拮据。但王镇江成绩优异,班级前三名,为人谦逊有礼貌。努尔江见到王镇江时,伸手比划着身高,原来资助伊始,王镇江还是个身高只有1.55米的小孩子,而现在他已经1.8米,甚至超过了努尔江。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今年13岁的维吾尔族姑娘巴哈提努·居马洪是受资助学生之一,因为家里贫困,穿的衣服经常是烂的,更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就不能再读书了。“努尔江叔叔就像父亲一样特别慈祥,不仅送来钱、书包、文具,还告诉我一定好好读书,做想做的工作。以前我学习不是很好,但现在学习进步特别大,以前不知道能不能完成学业,但现在我想考上大学!”略显腼腆的巴哈提努说。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2013年努尔江找到学校提出想捐资助学的想法,他说我想资助10个学生,每人1000元/年,一直到他们完成义务制教育。2014年,捐助正式开始,到现在已经六年了。”七十八团学校校长余国立说。努尔江捐助的10人是多民族的“小集体”,有哈萨克族5人,维吾尔族2人,汉族3人,“有了努尔江的资助,这些孩子们可以安心读书了!”余国立说。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提到为何加入中国共产党,努尔江说,是受了转场途中认识的老党员的影响。“牧民转场途中认识了很多老党员,他们始终冲在队伍最前面,我看在眼里。要知道最前面负责开路的是最困难的,时刻面临危险,一般人都不愿意做。但这些有党员身份的人始终走在最前头,不喊累,不怨天尤人。”努尔江说,“我开始向这些老党员学习,慢慢意识到我也要加入中国共产党,我也要像他们一样更好地服务群众。”成为党员前,努尔江出于良心服务群众;成为党员后,为转场牧工和老百姓服务的意识更强,这也成为了努尔江肩上的责任和初心。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努尔江的奉献精神得到认可,2008年,努尔江获四师劳模;2009年获兵团劳模,2010年获全国劳模,2011年获新中国屯垦戍边100位感动兵团人物……而努尔江仍旧是那个皮肤黝黑、身板硬朗、淳朴憨厚的哈萨克族“看点人”。提及未来,努尔江表示,他会更好地做好自己,同时带领周边的党员、群众脱贫致富。“我是一名党员,我会坚持自己的初心。在兵团,军垦人的精神我牢记心中,纪律严明、艰苦奋斗、不怕苦不怕累,我会将这些精神传承下去。”努尔江说。(图片/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文字/中国网记者 吴佳潼)

声明:中国网图片库()供本网专稿,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中国网图片库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 咨询电话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