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国际博物馆日主题音乐会 境内外观众共度"博物馆奇妙夜"

发布时间: 2020-05-19 16:12:56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刘桢珂

中外交融音画无界“奇妙的和谐:国家大剧院2020国际博物馆日主题音乐会”奏响。国家大剧院供图 甘源摄影


中国网讯  5月18日,作为国家大剧院“声如夏花”系列线上演出中的特别策划,“奇妙的和谐:国家大剧院2020国际博物馆日主题音乐会”拉开帷幕。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在本场音乐会中,艺术家们和导赏嘉宾走进了大剧院舞台之外的“宝藏”空间,在阔别了数月的展厅中,带领观众在百余件展品中畅游音乐海洋。19:00-19:30,著名主持人谭江海与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著名中国音乐史学家、音乐考古学家王子初对今晚展览空间的展品进行了导赏,并深度阐述了不同艺术交融碰撞产生的通感之美。19:30,音乐会由央视网提供独家线上播出技术支持,国家大剧院古典音乐频道等多家网络平台同步视频播出,同时也面向海外观众播出,截止5月19日,在线播出点击量2040.38万次。

中外交融音画无界“奇妙的和谐:国家大剧院2020国际博物馆日主题音乐会”奏响。国家大剧院供图 甘源摄影


通感和鸣 古今回响

多维审美的“展览+音乐会”

国际博物馆日定于每年的5月18日,是由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发起并创立的。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向全世界宣告1977年5月18日为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并每年为国际博物馆日确定活动主题,2020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国家大剧院作为首都重要的公共文化机构,不仅是中国表演艺术的最高殿堂,还通过举办艺术展览、征集院藏品等多种方式,不断丰富剧院的文化内涵和观众参观体验,这些举措令剧院兼具了博物馆的部分职能,使两大艺术形式在这里交汇互通。多年以来,国家大剧院始终坚持开放、包容、共享的理念,通过吸收国内外剧院的先进经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发展成果,在迈向国际一流的进程中实现了良好起步。

在当晚音乐会的上半场,钢琴家盛原在大剧院的东展览厅里演奏了巴赫的《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高平的《杂感No.1》及德彪西《意象集》卷二的三首作品。其中,巴赫的《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使用的是大剧院院藏的羽管键琴。演出时,大剧院的东展览厅里正展出着《皖乐徽声——安徽音乐戏曲文物展》,这里汇集了安徽省内外35家博物馆、艺术院团及相关机构的近300件文物精品和珍贵资料,时间跨度长达7000余年。12年来,国家大剧院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与多家文博机构开展深度合作,打造了具有大剧院特色的“中国古代音乐文物系列”展览品牌,这场展览是该系列的第11场。此外,古琴演奏家陈雷激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艺术家们还在大剧院橄榄厅前的大铜门处,带来了《广陵散》《劝君更尽一杯酒》《流水》三首作品。一首首古琴名曲在大剧院这座现代建筑的空间里绕梁回荡,在“奇妙的和谐”中引人回味。值得一提的是,古琴曲《流水》部分特别邀请到青年舞蹈家王亚彬即兴起舞,让音乐、舞蹈在此相汇。

音乐会的下半场,国家大剧院合唱团在小剧场前厅呈现了《葡萄园夜曲》《苏丽珂》《船歌》《当我们年轻时》等曲目。前厅里的《和声——国家大剧院院藏精品展》从一万余件套院藏品中精选出的二十余件绘画和雕塑作品,无论是具象写实的人物、风景,亦或是抽象类作品,我们都能在这些视觉艺术类作品中感受到音乐中的节奏与律动,这也与今天的音乐会相得益彰。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和声”引发通感,传递共鸣,达成一种“奇妙的和谐”。

中外交融音画无界“奇妙的和谐:国家大剧院2020国际博物馆日主题音乐会”奏响。国家大剧院供图 甘源摄影


谭江海、范迪安、王子初携手

走进展览畅谈不同艺术的交融共鸣

曾在著名节目《档案》中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主持人谭江海在本场音乐会开始之前,与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著名中国音乐史学家、音乐考古学家王子初对谈交流,分享展览背后的故事,对这场展览中的音乐会进行导赏,一同走进今晚的博物馆之夜。范迪安院长介绍了小剧场前厅的《和声——国家大剧院院藏精品展》,并高度认可大剧院在艺术收藏和展览的努力和贡献:“大剧院坚持了十多年,非常不容易。相比国际上著名的剧院,大剧院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达到这样的一个收藏规模和水准,实际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她为中国视觉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殿堂,也为国家艺术收藏打造了新的家园,而对于广大公众来说,更是奉献了视觉艺术欣赏、认知、对话、交流的新的空间。如今,走进国家大剧院,未进剧场,先看展览,未近舞台,先赏美术,已成为常态。希望这个常态能成为北京乃至全国的新文化现象,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受到综合文化艺术的熏陶,共享祖国文化发展的成果!”音乐考古学家王子初则对东展厅的《皖乐徽声——安徽音乐戏曲文物展》进行了导赏,并对其中重量级文物如新石器时期的陶埙、春秋时期的龙虎纹鼓座、宋代的青白釉仙人吹笙壶及女伎乐木俑等进行讲解。他表示:“文化交融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在展览中,我们能够看到弹奏古琴的‘胡人’形象,看到跟随佛教从印度远道而来的美音鸟‘迦陵频伽’,这些都鉴证着多元文化因交流而散发出的无限魅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中外交融音画无界“奇妙的和谐:国家大剧院2020国际博物馆日主题音乐会”奏响。国家大剧院供图 甘源摄影


境内外平台共同呈现

各地观众共度“博物馆奇妙夜”

本场音乐会继续由央视网提供独家线上播出技术支持,国家大剧院古典音乐频道等多家网络平台同步视频播出,国家大剧院Facebook与央视网Facebook、YouTube还将面向海外观众播出,全网共享视听盛宴。

国内网友纷纷留言点赞:“仿佛回到了世外桃源,古琴美得无法用语言表达。”“大剧院里的博物馆,太赞了!”“在疫情之下,感谢艺术家的无私奉献,真是抚慰心灵。”“文物是静止的音乐,音乐是活的文物,奇妙的和谐。”海外网友也同步收看了音乐会,反响热烈。来自美国的网友说道:“这是一次非常棒的观演机会!动听的音乐搭配罕见美丽的文物。”来自缅甸的网友感叹:“古琴如浮云,弹奏如流水,音韵入耳飘仙舞。”来自台湾的网友表示:“辛苦艺术家,外面下着大雨,听着美乐欣赏文物是种享受。”来自马来西亚的网友赞道:“音乐是心灵的语言,曲调是撩拨人情感之弦的阵阵和风。”对于这场形式新颖的音乐会,也有很多观众表示“看完仍觉得不过瘾”“回味无穷”,希望国家大剧院能重播这场演出。

中外交融音画无界“奇妙的和谐:国家大剧院2020国际博物馆日主题音乐会”奏响。国家大剧院供图 甘源摄影


远在新西兰的音乐评论家陈立表示:“在第43个国际博物馆日之际,国家大剧院以全新的方式,为中国乃至世界广大观众展现出中国国家大剧院不仅是一座音乐戏剧表演的最高殿堂,剧院博物馆的院藏作品(绘画、雕塑)也代表了艺术审美的不凡高度。艺术是人的知识、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是人们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现。虽然音乐与绘画、雕塑同属姊妹艺术,但在表现形式上,两者却又有着根本的不同。绘画与雕塑,是以静止的画面和固态的造型,通过视觉,观赏具象的画面和物体;而音乐,则是以流动的音响,通过听觉,聆听抽象的声音。然而这两种看似是完全不同性质的艺术,它们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展现出的是一种多维的欣赏空间。在今晚的艺术欣赏与音乐聆听的音乐会中,视觉与听觉、无形与有形、凝固与流动、古今与中外、传统与现代,被完美有机的融合在了一起,充分体现出艺术多元的包容。”

中外交融音画无界“奇妙的和谐:国家大剧院2020国际博物馆日主题音乐会”奏响。国家大剧院供图

中外交融音画无界“奇妙的和谐:国家大剧院2020国际博物馆日主题音乐会”奏响。国家大剧院供图

声明:中国网图片库(www.cnmediae.com)供本网专稿,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中国网图片库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 咨询电话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