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眼中的中国|北大留学生因奥运走进中国 相约"双奥之城"一起向未来

发布时间: 2022-02-17 10:43:08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刘桢珂

2022年2月4日晚8时,第24届北京冬季奥运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馆——鸟巢隆重举行。一朵“燕山雪花大如席”,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四海宾朋和运动健儿们汇聚一堂,共襄盛举。受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邀请,来自26个国家的30位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有幸走进鸟巢,现场观看开幕式。同学们认真品读新时代中国谱写的奥林匹克华彩乐章,共同传递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起向未来”的美好祝福。

夜幕下的北京奥林匹克塔呈现出独特的光影。塔顶悬挂的五环标志,见证了北京这座双奥之城与奥林匹克的深厚缘分。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到“一起向未来”,中国始终是奥林匹克理想的坚定践行者。对中国文化满怀热爱的许多北大留学生们,2008年就已通过各种途径观看北京奥运会。14年后,他们在北京这座城市又一次亲眼见证了奥运盛会。他们因奥运关注中国,因奥运了解中国,因奥运走进中国。

百闻不如一见,来自俄罗斯的尼基塔,与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姑娘宋晓莉,因对中文的热爱来到中国。而这次冬奥会又为他们开启了一扇了解和感受中国的新窗口。

拼图:美国籍2021级燕京学堂硕士研究生宋晓莉(Sarah Elizabeth Brooker)与俄罗斯籍中文系2015级硕士毕业生,对外汉语教育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尼基塔(Nikita Kulaev)


缘起:从世界到北京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尼基塔从俄罗斯来到北京。这是他第一次到中国,在此之前,中国对他来说是无边草原另一头的国度,既熟悉又陌生。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第一次给了他对中华文明具体可感的印象以及极大的震撼。表演中“文字”一章,八百多个演员们利用字模升降,组合成不同的字体,传达“和”的主题,从而激发了尼基塔学习汉语的热情。

2008年北京奥运会,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姑娘宋晓莉刚满九岁。她在电视上观看了奥运会开幕式直播。宋晓莉至今记得:“当时的开幕式令我非常震撼,我因此更加希望了解中国。”精彩的开幕式,中国历史文化长卷徐徐展开,在这位美国姑娘的心中种下了中华文化的小小种子,并不断地生根发芽。2017年,宋晓莉赴上海纽约大学求学,在那攻读中国研究方向的学士学位。学习之余,她喜欢在中国探访文化古迹,从攀登长城远眺华北秋景,到古都西安体味汉唐风韵,她流连于中国古老而优雅的文化长河中。宋晓莉毕业论文的主题是篆刻,她表示这与九岁时在电视上观看北京奥运会精巧的会徽设计有着渊源。惊喜的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体育图标继续以中国汉字为灵感,以篆刻艺术为呈现形式,将冬季运动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巧妙结合起来。这一次,篆刻从一门遥远和神奇的东方艺术,变成了她熟悉和热爱的研究对象。

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


2021年夏天,宋晓莉从南到北,到北京大学燕京学堂攻读硕士研究生。燕园古朴雅致的校园环境,学堂丰富多彩的课程设置,为她提供了探索与学习中国文化的新平台。2022年的春节,她收到了一封冬奥会开幕式邀请函,“我特别兴奋,很感谢学校能够给我这次机会”。



相遇:我与开幕式

尼基塔与宋晓莉,一位是地道的西伯利亚小伙,一位是土生土长的美国姑娘,不同的生活和成长经历,使他们对冬奥会开幕式的感受也不尽相同。

对宋晓莉来说,观看开幕式让她“大饱眼福”,是观察学习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的绝佳机会。开幕式的热场环节令她感到亲切熟悉。在上海念大学时,宋晓莉每天会在公园看到爷爷奶奶们整齐划一地跳着广场舞,“这种感觉仿佛又让我回到在上海读书的时光”。而开场倒计时的二十四节气,则给宋晓莉打开了另一扇认识中国的窗户。她初识“二十四节气”,是与朋友在西安旅游时,陕西历史博物馆正在开展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宣传活动,“那时候了解中国古人有着精确的报时系统,二十四节气是一种对物候的表达,不过我那时对二十四节气只有比较模糊的印象。”通过唯美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她进一步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具体内容和文化意蕴,也理解了二十四节气对于中国人记录自然气候变化的重要意义,也是中国古人对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理念的重要诠释。

当然,开幕式不只有“文化符号”,宋晓莉也捕捉到了潜藏在表演背后的精神力量。初观开幕式,她感受到的是一种浪漫唯美,特别是《雪花》这个节目,全场灯光变暗,手持和平鸽的孩子在场内自由地跑动,“那些孩子给我的感受是自由而浪漫的”。但真正细细体味时,她却觉得“团结”则是这场开幕式所想表达的主题。和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展现个性的表演不同,北京冬奥会演员的着装是统一的,动作也大多以集体形式展现,这样的表演模式所呈现的效果相当震撼。尤其当灯光变暗时,全场欢呼时,她所能感受到的“团结”精神则更加强烈。“从初春的光辉到凿开冰块形成奥运五环,从年轻人的团结和幼童歌唱雪花的希望,无一不在呼吁着‘团结’这一主题。‘团结就是力量’是中国人所拥有的良好品质,也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展现”。 

宋晓莉在开幕式现场


相较于宋晓莉的感性体验,尼基塔对于开幕式的思考则更为深沉。他站在疫情防控的角度对冬奥会给予高度评价。“我认为,如果把抗击疫情看作一场比赛,中国无疑会获得金牌。中国政府为保证赛事顺利进行,采取及时有效的防疫措施,比如对参赛人员和工作人员进行闭环管理。拿我这次参加开幕式的经历来讲,主办方对于观众的组织管理,在防疫方面比较‘严格’,在其他地方却很贴心,会场非常有序”。从奥运抗疫到世界疫情,他说,“历史早已告诉我们,团结是收获胜利必不可缺的力量。抗疫的胜利离不开世界的团结”。面对自然挑战,不同国家在危机时刻应该相互援助。他由衷赞赏自己的祖国俄罗斯和中国在疫情防控方面的相互支持和配合,在彼此最需要的时候积极向对方提供医疗物资援助。“开幕式上奥运五环破冰而出,正象征着世界人民消除隔阂,团结一致”。

学习过中国共产党党史,对中国人民百年来革命奋斗历程有着深刻了解的尼基塔来说,他更能理解冬奥会所展现的“人民”意涵。对他来说,人民并非一个大而虚空的概念,而是千千万万勤劳勇敢的普通民众。他们用双手创造世界,其中有他为打败法西斯而英勇战斗的爷爷,有他为中俄交流而奔走的母亲,更有那些在北京学习生活给予他帮助的签证官、导游、出租车师傅、自行车修理工、路边摊摊主……,这些善良友好的中国人民。《致敬人民》这个节目,用最朴质直接的方式致敬了这些无名的创造者,这些平凡而伟大的生命。尼基塔说,“奥运会是人民参与的运动盛会,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人民因为奥林匹克精神相聚一堂,通过竞技运动交流学习,共同进步,以更团结的姿态携手追求人类生命的更高、更快和更强。”


尼基塔在开幕式现场

缘续:一起向未来

冬奥会开幕式的结束,也是一个新的开始。

对刚来北京求学就经历一场体坛文化盛宴的宋晓莉来说,她的中国探索之旅迎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上海到北京,跨越一南一北两座城市,让她有更多机会用多重视角了解更加立体真实的中国,学习和体会更深层次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北京大学的中国学课堂上,她自由地学习历史、考古、艺术、哲学等专业课程,与著名学者教授讨教切磋,她感到十分受益。中国古代历史的魅力对她来说已逐步可见可闻。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不再单调地由方块字来叙述,也由远古的骨笛声、青铜器上的锈迹与山水画上的青绿色共同组成。宋晓莉期待有一天,她能将这种“中国之美”诉诸笔端,传播出去,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与欣赏她的美。

尼基塔则将继续着眼于中国人民近百年的奋斗历程与冬奥会开幕式上所展现的“人民”故事。他打算把深入系统地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史列为博士学习任务,希望能够有机会翻译中国伟大领导人的书籍,从历史维度纵向记录真实的中国,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英勇顽强的奋斗历程分享给全世界。“我相信在中国所提倡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好愿景的引领下,世界人民将团结一致,一起向未来”。说到这一目标,尼基塔的语气中透着坚定和希望。

鸟巢外“一起向未来”的彩灯装置 受访者供图

未来的路就在脚下,尼基塔与宋晓莉也将收拾行囊,继续坚定地向前进发!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