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图 片>

托举天舟六号的“智囊团”

2023-05-10 22:39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满足发射条件!”

“天舟”启航前的最后一次发射场指挥部会上,高级工程师甘思旧代表气象系统工程师团队做出了发射日气象预报结论,由此扣动了“天舟”出征的发令枪,发射正式进入倒计时阶段。

此前,他们就以精准的预报,使天舟六号货运飞船与长征七号遥七火箭组合体提前垂直转运至发射区,完美避开了原定转运日的不利天气。当雨水如约而至,印证了预报的准确,他们又一次战胜了挑战,为任务顺利实施乃至最终成功保驾护航。

航天发射是巨大的系统工程,扣人心弦的点火口令下达前,还有诸多关键紧张的工作甚至意想不到的挑战。正如甘思旧所言,“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站出来,消除或者减少突发险情对发射的影响,这是作为一名系统工程师的责任和使命。”

举北斗、托嫦娥、送天问、筑天宫、放天舟,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在逐梦星辰大海的过程中不断刷新中国航天的高度。一声声山海问天的铿锵点火背后,这支系统工程师团队功不可没。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心在技术部组建了这支特色团队承担航天发射任务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工作,由此揭开了中心质量建设和接续成功的崭新局面。

他们认真总结历次任务经验,建立符合航天发射任务需求和中心工作实际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持续迭代优化,建成了完备的一体化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为任务安全和圆满打上了牢固的保险。

无论是30多年前的西昌发射场,系统工程师庄轲将长三甲火箭“推进剂溢出”故障精准定位到液位传感器,重新计算泄回多余推进剂,确保火箭准时成功发射;还是30多年后的文昌发射场,系统工程师樊晶,敏锐发现某雷达接收机故障及时排除回波异常问题,确保了天舟六号任务气象保障顺利开展。

他们始终把工作当做一种修行,秉持着对细节和完美的极致追求,不断践行着“精益求精”的使命价值,用“万无一失”的责任担当护航着火箭的顺利飞天。

第33、34颗北斗卫星发射点火前,遭遇突发强雷雨天气,任务告急!发射告急!千钧一发之际,气象系统工程师站了出来,给出了“8点半后无雷暴”的判断。9点48分,火箭托举着卫星直刺苍穹,在雨后晴天划出一道壮美的航迹。而这样的临危受命对于系统工程师而言早已不是首次,每一次的处变不惊也绝不仅仅只是巧合。

航天是一项高风险的事业。万无一失,不仅要靠日常工作的严慎细实来把关,更需要关键时刻的攻坚克难去托底。低温动力系统工程师孙一龙坦言,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系统工程师,不仅要对本系统知识熟练掌握,还要具备其他专业系统知识储备,他们无一例外,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2017年4月,天舟一号任务中,孙一龙所在团队为保障加注供气软件稳妥运行,备足了60份软件文档和10余种应急处置方案。低温推进剂加注过程中,面对液氧过冷器点式液位失效故障,孙一龙沉着应对,迅速调整软件判定依据,保证了低温推进剂加注工作的顺利进行。此次天舟六号任务中,孙一龙和同事们又对加注控制系统软件进行了适应性维护,开展了多轮软硬件调试,确保软件运行正常,满足天舟六号任务需求。

为成功助力,为航天献“智”。这些年,伴随着中心逐梦山海、奋进一流的征程,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一路披荆斩棘、创新登攀,不仅在指导把关中守护星箭腾飞安全,更在创新攻关中支撑发射能力增长,在规划论证中领跑中心建设发展,成为中心名副其实的智囊团。

测发地面系统高级工程师杨文及其团队致力于装备数字化建设,加快推进发射场数字化智能转型升级;

数据专家何京江率领数据处理团队精心构建覆盖整个发射场的数据中心,让大数据技术助推航天测发智能化进程;

测发总体系统工程师马国忠带领团队开展中心全面建设论证规划,为发射场未来建设发展描绘美好远景、提供理论支撑……

近年来,在中心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他们紧盯“特色、优势、前沿”目标,以打造现代化新一代中型液体火箭发射场关键技术创新团队、航天气象保障新技术研发应用团队等9支创新团队为重要抓手,开启了“任务、科研、人才、规划”体系建设融合发展的崭新历程,完成了以建设世界一流发射场发展战略深化论证为代表的重大建设规划论证、200多项创新成果投入西昌文昌两个发射场发射任务应用,培养出院士增选重点对象1名、文昌发射场首位女性高级工程师、发射场相关系统责任总师5名,呈现了出成果、出人才、出典型的良好发展态势,助力中心取得了文昌发射场液氧煤油并行加注、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测试发射流程优化、航天发射高空风精细化预报保障等核心关键技术突破,为建设航天强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何玲、黄国畅 摄影:郑树宏、毛星翔

【责任编辑:杨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