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图 片>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人道救援二十年 “理性救灾”有序有效有力量

2023-05-11 15:30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2023年5月12日,我国第1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时隔“512汶川地震”发生15年,当时灾区的惨烈与国人众志成城抢险救灾的一幕幕,至今让人记忆犹新。也是这一次地震之后,全国同胞闻讯而动,展开了规模空前的慈善援助。或广伸援手,或慷慨解囊,大灾激发了社会各界的慈善热情,社会捐款呈“井喷式”增长。是年,中国慈善捐赠总额达到1070亿元,我国慈善捐赠金额首次突破千亿元,其中个人捐款首次与机构捐赠持平甚至是超出。大量个人通过汶川地震深度参与到公益中来,更多的公益机构也逐渐成长起来。

厦门曙光救援队在河南水灾救灾现场。

厦门市曙光救援队队长王刚对此深有感触。作为退伍军人,2008年汶川地震时,他凭着一腔热血赶往灾区,希望通过个人的力量帮忙救灾。虽然在军队中有过一些专业的训练,但是在救灾过程中他却有深深的无力感,在现场帮不了太多的忙,只能去搬石头,做一些体力活。2014年鲁甸地震的时候,他带着伙伴又一次去到震区,有之前的经验在先,但是作为个人力量,还是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机缘巧合下,他与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当时名称为“中国扶贫基金会”,下同)建立了联系,基金会给他提供了住宿等一系列需要协调的后勤支撑。从那时起,他意识到组织救援队还是要走一条职业化和组织化发展的道路,之后他正式注册了曙光救援队, 2015年加入了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发起的人道救援网络。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获得5A级基金会荣誉。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成立于1989年,前身是中国扶贫基金会。一直以来秉承“服务 改变 阳光 坚韧”的价值观,通过良好的内部治理、项目管理和社会绩效得到了公众的广泛认同,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2022年,在中国民政部组织的全国基金会等级评审中,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被评为最高等级5A级基金会;2016年9月,《慈善法》颁布后,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被民政部首批认定为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

2014年4月7日,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联合29家国内外公益伙伴发起人道救援网络。

曙光救援队所参与的人道救援网络是2014年4月7日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与国内外二十余家公益组织共同组建成立的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人道救援网络,除了平时的密切交流、合作,每年都会组织人道救援网络大会,邀请全国各地的合作伙伴、专家委员会等共商共建紧急救援机制,开展减防灾专项培训与实战演练等活动。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在灾害紧急救援工作中发挥作用的历史不仅仅开始于2014年,最早可以追溯到2003年。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的前身中国扶贫基金会,一直以来关注贫困问题的解决,产生贫困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灾致贫。中国历来是自然灾害多发国家,也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参与灾害紧急救援工作是重中之重。2003年,中国扶贫基金会正式启动紧急救援项目,成立紧急救援部,负责重大自然灾害的紧急救援工作。二十年来,基金会开展人道救援行动370余次,足迹遍布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等的12个国家的受灾地区,814.98万人(次)受灾群众受益。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陈红涛接受记者采访。中国网 赵娜摄影

由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主导整理的“5·12行动启示录”。中国网 赵娜摄影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陈红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详细介绍了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人道救援的几个特点。他说,通常意义上灾害救援其实应该分为三个阶段:紧急救援、过渡安置和灾后重建。此前提到的人道救援网络实际上更多的体现在紧急救援阶段,在这方面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经过不断摸索实践,形成了紧急救援四级响应机制。针对灾后灾民的过渡安置和家园重建工作,需要政府和公益组织的深度参与支持。尤其是安置阶段,政府建立营地后,还需要更多的服务等软性支持,基金会在其中就可以发挥组织能力,进行持续支持的工作,例如在河南水灾发生后,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创新开展的“以工代赈”等救助模式。在灾后重建阶段,民房、学校等硬件的从无到有,开展教育、养老、社区等基础社会服务恢复,还有后续在当地开发农产品电商、乡村旅游等产业振兴项目,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都会全程参与。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人道救援项目工作人员在救助现场发放物资。

公益机构在灾害救援工作中起到的积极作用,还需要规范化发展,陈红涛秘书长说,通过多年来深度参与国内外的灾害救援工作和不断的思考调整,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在2013年救助雅安地震时提出了“理性救灾”概念。首先,灾区的需求是不停变化的,给到的物资和救灾力量一定要符合当地需求。举个简单例子:大家一看电视媒体报道说灾区缺药品,自己就跑到药店买完就寄过去;还有很多人想做志愿者,第一时间冲到一线去,到了发现因为准备不足,难以发挥作用;或者扎堆去某个地方,而其他更需要帮助的灾区却没有得到支援,这些现象都是有可能的,这就需要政府和公益机构组织做好引导和支持。减防灾这样未雨绸缪的工作也很重要,更多公众、企业、社会组织都可以在防减灾阶段发挥价值,例如,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开展防灾减灾的倡导和教育,在乡村开展应急小站和第一救援人项目。人们在灾前做好准备,灾时才能够及时应对,减轻灾害影响。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在170个村/社区开展应急小站项目第一救援人培训。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在全国213所学校开展校园减灾教室项目。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在防灾减灾、救灾、过渡安置和灾后重建四大阶段建立了项目库,如今,这个项目库已经发展到27项,未来还会针对不同阶段、不同需求,以及气候变化、灾害影响变化进行调整,衍生出更多全新的项目。例如在2021年7、8月河南水灾救灾期间,基于当地面积广、淤积物严重影响救援和重建的实际情况,基金会创新开展了“以工代赈”和“设备援助”的模式,就非常符合当地实际情况,援助效果非常显著。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人道救援项目工作人员在河南水灾救灾现场发放物资。

河南水灾救灾现场“以工代赈”模式深受当地百姓好评。


河南水灾后,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为当地校园修建的阳光跑道。

河南水灾后,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助力灾民农房改造。

除了在国内各大灾害紧急救援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在国际救援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2015年尼泊尔地震救援中,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在巴德岗博叠设立了能容纳1500人的临时安置社区,联合尼泊尔本地民间组织,共同为社区群众提供卫生、教育、心理、文化、生计等多元化支持性服务。临时安置社区设有厕所、消防设施、供水供电、医疗点、帐篷学校等社区配套设施。这是中国民间组织首个,也是尼泊尔当时最大的地震集中安置生活区,被联合国评估组评价为“低风险安置社区”。后续,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在尼泊尔还设立专门办公室,转入到对当地常态发展的持续支持。据了解,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现在在缅甸、埃塞俄比亚、尼泊尔三个国家都有常驻机构。

2015年尼泊尔地震救援安置区。2015年尼泊尔地震救援安置区救助现场。

2015年尼泊尔地震救援安置区救助现场。

进入灾后恢复重建阶段,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组建专家团队深入灾区各地开展重建需求调研,确定援助项目,推进各项重建工作。基金会一直以来重视大型灾害救援之后的重建工作,灾区和受灾群众需求为导向,坚持最大限度发挥公益价值,探索以多种方式激发内生动力,恢复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注重培育可持续发展机制。目前基金会也搭建完成了灾后重建项目库,包括基础设施重建、恢复社会公共服务,开展产业发展和韧性乡村建设四大方面12个项目。

2003年-2023年,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系统性开展灾害应急工作历经20年,从一开始的被动式的捐钱捐物到现在的主动式防灾减灾,再到持续支持灾区重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工作。在不断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创新,如今拥有一整套成熟的执行标准和操作模式,提出“理性救灾”理念,在行业中发挥引领作用,这些无不体现着中国公益慈善事业近十几年来的飞速成长与发展。随着我国 “三农”工作重心由脱贫攻坚转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中国扶贫基金会于2022年6月正式更名为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助力新乡市封丘县种植金银花产业。

更名后,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陈红涛秘书长介绍说,乡村振兴阶段解决的是从有到好的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提高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质量。通过专业培训和技术支撑来解决这些社会需求需要我们发挥协调作用。另外,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还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事业当中来,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还有精神上的参与。让普通公众感受到乡村振兴跟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可以做到人人参与。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关于乡村振兴分为五大业务方向:产业发展、人才发展、乡村社会事业、乡村建设、社会动员。其中,产业发展和人才发展是工作的重中之重。2013年发起实施的百美村庄项目,是产业振兴与人才振兴的典型代表。干预手段上从原来的直接援助升级为通过专业培训、技术支持、设计规划、深度介入等方式提升当地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实现了补充和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机构职能。

面对未来,陈红涛秘书长表示,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在灾害应急工作方面的关注重点仍将是对脆弱乡村的灾前减防灾能力的建设。目前,这方面在资源配置上还略有不足,希望下一步可以得到加强。另外,希望把多年积累的乡村振兴常态项目经验融入到灾后重建工作中,让两项工作互相融入、互相促进,助力我国乡村振兴事业早日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2023年5月10日,乡村防灾减灾救灾助力乡村振兴研讨会暨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人道救援二十周年大会现场。中国网 赵娜摄影

2023年5月10日,由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主办的“乡村防灾减灾救灾助力乡村振兴研讨会暨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人道救援二十周年大会”于北京召开。来自各方面的公益领域专家、学者、机构等共济一堂深入沟通,为中国下一步的防灾、减灾、应灾能力共谋方向、共展宏图。(记者赵娜 戴凡)

【责任编辑:赵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