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图 片>

用精准数据护航回家路,在数字跳跃中与祖国一起脉动

2023-06-02 22:11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广袤的巴丹吉林沙漠上,蔚蓝的天空发出耀眼的光,东风着陆场各系统准备就绪,全国人民举目盼望,期待着那顶红白降落伞再次平安顺利地降落在东风着陆场。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中心数据处理大厅里,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不断跳跃,神舟十五号飞船返回过程中所有的相关数据都会传到这里,经由这里把大量源码数据实时处理后,转化成可读数据第一时间提供给相关参试点。

数据团队

刚担任过神舟十六号数据处理主任工程师的陈锋目光专注,他在众多屏幕间来回查看数据处理状态,为接下来的神舟十五号返回任务继续忙碌在东风中心。

多年来,东风中心坚持“软件自研”,向工具要效率,不断提高处数据理速度和精度,数据处理能力得到大幅提高。托举卫星飞往浩瀚宇宙,迎接飞船安全返回地球,成了陈锋忙碌而又寻常的日子。

载人航天发射场肩负航天器飞行试验数据测量与处理职能,飞行状态是否正常、火箭飞船各系统是否出现异样、任务成功还是失利,都要靠数据来判定。

“航天是万人一杆枪的伟大事业,我们的职责就是确保每一个数据及时、准确地被处理。”陈锋说,每次大型航天任务前,他和同事们近两个月前就要开始进行相关工作,团队成员几乎每天都呆在东风中心。

陈东升和同事在保障任务中

“数据处理是一项枯燥的工作,要把枯燥的事情做好,需要的不是尽力而为,而是全力以赴。”神舟十五号返回任务的东风中心软件主任工程师陈东升2005年来到中心,在连续波终端机岗位工作了三年后转到外测数据处理岗位,从此数据处理成了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东风中心的指显页面上,显示的参数数据多是由数据中心处理后上传显示的,由于任务数据量巨大,几十万条数据量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处理完,数据处理团队每次任务前都需要做大量的事前配置、测试和准备工作。

20世纪60年代初期,遥测数据信息记录介质为胶片磁带,通过手摇计算机半自动处理,一次任务约需2到3个月的处理时间,后来逐渐过渡为硬盘或光盘,这个周期缩减到了10到30天。2010年后,随着遥测技术迅猛发展,数据处理能力得到大幅提升,达到了关键参数5分钟准实时处理。

数据团队

“最大的成就感就是一直朝着祖国需要的方向前进,用数据的速度和精度,助力我们的航天速度不断刷新新高度。”遥测数据处理科技人员于长海说。

神舟十五号返回在即,东风中心全体人员将以顶格的标准、满格的状态、备战的姿态,坚持向上限看齐、用数据说话、跟自己较劲,想明白再干,在跳动的数字间守护着每一次航天员胜利凯旋,用一次次圆满成功完成自己的使命和职责,为祖国脉动着最炽热的心跳。

(文/杨子凡 杨振华 图/李阳

【责任编辑:杨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