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图 片>

世界海洋日|打造红树林“北进桥头堡” 看温州苍南如何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组图]

2023-06-08 12:22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图为苍南沿浦湾红树林。

中国网6月8日讯(记者 伦晓璇)2023年6月8日,是第十五个世界海洋日和第十六个全国海洋宣传日,保护海洋,也是维护人类共同的生活环境。日前,自然资源部公布2023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十大典型案例,温州苍南打造红树林“北进桥头堡”案例名列其中,向全国分享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经验。

浙江是中国红树林分布的北界,位于浙江省温州市的苍南沿浦湾具有南亚热带气候特征,适宜种植红树林。过去,随着苍南县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日趋突出,滩涂养殖、互花米草挤占了滩涂湿地,导致大片滩涂湿地消失,底栖生物、鱼类等生物原始栖息地遭到破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苍南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苏中坚向记者介绍,为了修复沿浦湾海洋生态,从2014年起,苍南县引进引进高校专家团队,种植较为抗旱的红树林品种“秋茄”,经受几轮极端天气考验,沿浦湾种植的红树林仍保持着良好的生长态势。2020年,温州市实施“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投入中央资金1780万元,整治修复红树林宜林生境、营建红树林350亩,与往年生态修复成果连成一片,面积已超1500亩,约占浙江省红树林面积的四分之一。

树木蔚然成林,也孕育着无限生机。随着沿浦湾的红树林蓬勃生长,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也得到了不断优化,促进了滩涂生态的自我修复。在沿浦湾红树林种植区域,海洋生物多达358种,迁徙、停留的国家二级以上保护鸟类20余种。红树林的种植促进了沿浦湾生物资源的增加,提高了物种多样性,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

在沿浦湾,有大量村民以赶海为生,在坚持红树林保护发展的同时,如何保障沿海居民的生计,也成为了当地最现实的考量。为此,苍南县提出发展林下经济,构建“红树林种植—生态养殖耦合”共存模式,即在红树林种植区周围设置6200亩大型生态养殖区,建设千亩滩涂大型底栖生物增殖与开发利用基地、千亩蛏子与泥螺苗生态养殖基地、千亩海蜈蚣粗放化增殖与有序采捕基地、千亩弱碱地稻蟹生态混养基地、千亩紫菜海带全产业链养殖基地等。该模式有效提高了红树林区生物多样性,提升了红树林生态系统质量,同时也反哺了养殖品质,实现互惠双赢。

“红树林种下去,居民收入也增加了,有老百姓去挖海蜈蚣,一天就能够赚到800—1000元,所以老百姓也非常欢迎我们的生态修复项目”,苏中坚说。

“蓝碳”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作为重要的三大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之一,红树林碳封存能力极高,在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苍南县已成立全国首个亚热带海洋滩涂研究院,开展滩涂大型生物生态开发与应用。构建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汇能力评估模型,形成《沿浦湾红树林监测报告》《沿浦湾红树林碳汇监测与核算》《沿浦湾红树林碳汇核证报告》等成果。经测算,沿浦湾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约9000吨。着手谋划红树林“碳汇”交易,发挥红树林固碳储碳经济价值,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目标。

未来,这条红树林编织成的“绿毯”还将沿着海湾继续伸展,不断筑牢红树林“北进桥头堡”。此外,苍南县正推进浙江生态海岸带温州(苍南)168先行段生态海岸带建设,以环海公路串联起红树林、海岛、沙滩、渔港、古村等自然人文景观,这也将为红树林生态旅游带来更多人气。

从2014年起,苍南县引进引进高校专家团队,种植较为抗旱的红树林品种“秋茄”,经受几轮极端天气考验,沿浦湾种植的红树林仍保持着良好的生长态势。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图为沿浦湾种植的红树林。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苍南县提出发展林下经济,构建“红树林种植—生态养殖耦合”共存模式,图为渔民刚从滩涂收获的“跳跳鱼”。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红树林的种植促进了沿浦湾生物资源的增加,提高了物种多样性。图为滩涂上的“招潮蟹”。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在沿浦湾,大部分村民靠赶海为生,图为一名渔民正在劳作。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在沿浦湾红树林种植区域,已观测到迁徙、停留的国家二级以上保护鸟类20余种。图为"大气和水质状况的监测鸟" 白鹭。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红树林的种植促进了沿浦湾生物资源的增加,提高了物种多样性,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图为几年间的生态环境修复对比。

如今,苍南县正推进浙江生态海岸带温州(苍南)168先行段生态海岸带建设,以环海公路串联起红树林、海岛、沙滩、渔港、古村等自然人文景观,这也将为红树林生态旅游带来更多人气。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责任编辑:伦晓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