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图 片>

写在首届全国高等院校篆刻教学成果展高校巡展第一站开幕之际

2023-06-17 08:02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中国网讯(记者 杨佳)在中国农业大学的校园里,学生们从文化艺术馆门前穿行,时常会被一幅巨型海报吸引,海报上是“入古出新”——首届全国高等院校篆刻教学成果展高校巡展第一站活动的消息。

6月15日,这场来自全国134所高等院校师生创作的326件篆刻作品展正式在文化艺术馆里揭幕。说起巡展,不得不提今年4月在中国工艺美术馆(后简称工美)展出的“入古出新——首届全国高等院校篆刻教学成果展”。

那是一场规模空前的高校篆刻教学成果展。展览从策划到组织展品、再到布展,历时一年之久。展览包含了全国130多所具有篆刻教学课程的大学师生创作了559件印屏,近5000个印拓作品。活动已发业内强烈反响,在开幕活动中的篆刻艺术学科建设座谈会上,多位教授学者提议并申请巡展。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院长骆芃芃告诉记者,来自篆刻教学一线的诉求,成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后简称篆刻院)促成巡展的源动力。

为克服工美的展示环境与各高校展览条件不同,篆刻院组织专家精选了部分学生的展品与参展教师作品组成了巡展的全部内容。

篆刻院作为活动组织方,是全国篆刻教学研究工作的先锋。据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庆富介绍,篆刻院先后于2007年和2015年,在全国率先设立了篆刻艺术硕士授予点和博士授予点,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篆刻艺术人才,为中国篆刻艺术学科建设、学术体系建设和话语体系建设,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作为全国性的高等院校篆刻教学成果展,展览中自然少不了篆刻院的身影。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骆芃芃院长,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尹海龙,理论部主任、硕士生导师冯宝麟以及篆刻院的学生的作品悉数亮相。

“从创作角度讲,这是一次内容丰富的篆刻展”,当记者向尹海龙副院长了解参展作品的情况时,他向记者介绍了自己对展览的观察,“包括(篆刻)研究院、八大美院在内,每所院校的教学理念都不同,风格各异”。他表示,这对艺术发展、学科发展都非常有益,也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在更深一步的交流中,尹海龙副院长告诉记者,展览中作品水平参差不齐,也折射出学科建设的一些问题。他提到,相对于油画雕塑,篆刻这门学科的设立时间较晚,不少开设篆刻专业的高校在教师培养、教学大纲的编写、历史的传承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篆刻院理论部主任冯宝麟同样注意到了这些问题。他告诉记者,展览是观察当代高校篆刻教育的标本,作品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除了与学科建立时间相关外,还与学校的重视程度、师资水平密切相关。他表示,巡展的意义就在于更大范围的推广,让更多的教育机构认识到差距,引发反思,促进其补齐短板。

冯宝麟还表示,巡回作品展与手机屏幕上的展示不同,对人的感官刺激更为强烈。对非本专业学科的学生同样也有美学教育和审美熏陶的作用。

篆刻艺术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颗明珠,同样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2009年,中国篆刻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作为项目申报及文化保护工作亲历者,骆芃芃院长向记者讲述了她对篆刻艺术的理解和热爱。

她讲,篆刻艺术是在方寸之间表现大千世界,其中融入了中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还包括美学、哲学、文字学、训诂学,还有篆刻的技法,书法、刀法、章法等,是非常重要的审美的载体。

在采访中,记者感触最深的就是骆芃芃院长身上发自内心的使命感。她告诉记者,自己教师的身份,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传承和保护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她强调,在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正是振兴和恢复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时机。

对于此次展览,骆芃芃表示,展览体现的是篆刻教学的成果,篆刻创作的成果,印屏设计的成果,篆刻理论研究的成果,同时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篆刻非遗项目走进高校课堂的重要成果。

开幕式后,学生们涌入展览现场,站在印屏前仔细观摩作品久久不动,又或是几人一起围着展品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

展览和巡展的成功举办,也让进行艺术创作的师生和无数参与策展布展工作人员倍感荣耀。参与项目执行工作的曲学朋和李立山告诉记者,“展览(和巡展)本身也是一个作品。我们在骆芃芃院长统筹领导下,能参与到其中,本身就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在农大的巡览将一直持续到30日。开幕式上,下一站巡展院校燕山大学的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孙利已经前来参加传递活动,未来巡展还将奔赴天津、内蒙古等地,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它的作用。

参加开幕式的嘉宾在中国农业大学文化艺术馆门口的海报前合影。


相关链接:

“入古出新”——首届全国高校篆刻教学成果展巡展第一站在中国农业大学开幕

“入古出新——首届全国高等院校篆刻教学成果展在京开幕

【责任编辑:杨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