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图 片>

煤港破茧化身智慧“美”港 黄骅港圆了环保梦[组图]

2023-07-12 15:16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航拍黄骅港全景。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中国网讯(记者 郑亮)黄骅港位于中国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的渤海之滨,恰置河北、山东两省交界处,环渤海经济圈的中部。是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重要港口。曾经的黄骅港天乌蒙、水灰黑,满是煤尘。而如今,黄骅煤港摇身一变成为黄骅“美港”。这里是全国首家煤港AAA级工业旅游景区,获评“中华环境优秀奖”。黄骅港煤炭港区还被中国港口协会评为“五星级绿色港口”,成为全国唯一入选五星级的专业化干散货类港口。下面就让我们看看这座渤海边的煤炭港区如何变成环保“美”港的。

航拍黄骅港码头美景。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航拍黄骅港码头美景。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黄骅港翻车机车间,这里是煤炭进入港区的第一道工序。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从源头治污染 运输“翻车”让环保冲上快车道

过去的黄骅港到处是煤尘,解决不了煤尘问题,清洁化生产就无从谈起。煤港人在没有治理经验的情况下,摸着石头过河,从源头开始找方法。

“想要解决煤尘问题,还要从煤炭的含水量上下功夫。”但水往哪加?如何控制流量?怎么均匀补水?冬季低温如何克服?这些都成了摆在黄骅港面前的一道难题。最终,经过反复研讨实验,选择了在翻车机底层地下十几米处的地方安装补水设施的方法。

翻车机运用本质长效抑尘技术有效控制煤炭扬尘。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由铁路运到黄骅港的煤炭需要通过翻车机进行卸车,这是煤炭进入港区的第一道工序,也是港口作业的源头。从源头上治理煤尘无疑是对港口环境保护最有利的。翻车机底层本身就有振动给料装置,配合高压水雾可为煤炭均匀补水,避免污水外流;地下温度相对均衡,也解决了冬季水冻问题。

该技术被命名为本质长效抑尘技术。建成后生产现场粉尘排放和煤泥、煤污水无序排放问题得到有效遏制,粉尘抑制率达到98%,较传统露天料场苫盖防尘工艺生产效率提升10%,每年节约相关成本近4000万元。

据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现场监测数据显示,黄骅港港区TSP、PM10、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0.207mg/m³、0.154mg/m³、0.126mg/m³,低于当地0.239mg/m³、0.179mg/m³、0.140mg/m³的平均监测浓度。

黄骅港建有世界上最大的储煤筒仓群,将煤装进“口袋”里,以物理方式从根源上防止煤尘外溢。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煤炭通过管道直接运往港口进行装船操作。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港区煤炭堆料场利用回收的中水来抑制扬尘。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位于黄骅港务的“莲园”主要功能是存储雨水以及港区停靠货轮里的压舱水和处理后的污水。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巧用水循环让港区化身海岸花园

盛夏时节,位于黄骅港的“莲园”内瓜果飘香,绿树成荫,湖中的锦鲤在水中嬉戏水。如此美景很难让人相信这是煤港的一部分。

黄骅港地处盐碱之地,淡水资源极度匮乏。而生产抑尘、绿化又少不了大量淡水资源的投入。“莲园”的主要功能便是存储雨水以及港区停靠货轮里的压舱水和处理后的污水。港区内有三种中水可以利用,即含煤污水、雨水和船舶来港的压舱水。

黄骅港“莲园”已经成为港区靓丽风景。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港区煤炭露天堆放,遇到暴雨天气部分含煤污水会沿雨水系统外排入海,造成污染。黄骅港便将生产区域内的建筑垃圾场、空闲空地建设成为景观湖和湿地,将处理后的污水、夏季的雨水全部收集到湖与湿地中,再回用于生产。黄骅港污水处理站每年可处理205余万立方米污水。同时沉淀下来的煤泥还可以加工成煤饼出售,每年可增加1000万元收益。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黄骅港建设的“两湖三湿地”,总面积达70万平方米,据统计,以“两湖三湿地”为核心的生态水系统蓄水能力约120万立方米,2022年节约用水成本约2000万元。

现在,黄骅港已实现堆存煤炭预防性补水和精准洒水抑尘,真正做到粉尘治理的预测、预警和预防。环境智能管控系统上线以来,港内生产用水总量同比缩减14.6%,堆存用水减少20.5%,翻车机用水降低10.6%,该成果荣获全国交通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黄骅港也成为全国绿色生态港口建设的样板和标杆。


如今黄骅港已经实现卸煤、堆料、取料、装船全流程自动化作业。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5G网络+北斗卫星定位助力 实现港区全流程智能化

近四十年,中国散货港口一直延续着操作人员手动操作的传统生产工艺。要想改变传统工艺,跟着时代发展步伐,依然要靠自己。2016年起,国能黄骅港务公司启动智能化改造项目,一二期堆场智能化改造顺利完成,散货港口智能化作业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想实现全流程智能作业就要解决作业最后一环节——装船机智能化改造,则是黄骅港遇到的更大挑战。船舱环境没有统一标准、风浪、潮汐、装船定位等都成了改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所有问题一次无法解决,就采用接力的方式逐个击破。黄骅港先把装船机现场作业改造成为远程作业,解决职工工作环境问题。再将远程作业改造成为智能装船。2019年6月,装船机司机彻底告别悬空20几米的铁皮房,全部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办公楼。

为了达到精准定位,黄骅港利用大数据将上千艘来港的船只进行数据收集,完成船舶建模形成数据库。运用5G网络+北斗卫星定位技术,结合船舶位姿仪的研发使用,最终成功解决了船舶定位问题。

运用5G网络+北斗卫星定位技术,结合船舶位姿仪的研发使用,最终成功解决了船舶定位问题。精度达1厘米以内。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如今,黄骅港已经建立起3个北斗系统主基站、57套北斗导航移动站,涵盖公司40台单机设备、17套船舶位姿测量设备,为各自动化的单机提供了实时差分定位数据,精度达1厘米以内,实现卸煤、堆料、取料、装船全流程自动化作业。通过计算机控制,形成煤炭垛型更加标准,船舶装舱更加均匀,全港堆场堆存能力提升10%,取装效率较人工提高10%。远程作业模式实施以后,现场作业由机上操作转向集控作业,劳动条件和环境明显改善,员工劳动强度大幅降低,有效保护了员工职业健康。

停靠在黄骅港的货船正在进行装船作业。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航拍黄骅港港口全景。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从盐碱滩涂地变成现代化综合大港再到告别污染的智慧“美”港,黄骅港的每份成绩都体现着煤港人的辛勤与智慧。这里不仅成为经济发展的隆起带和战略资源,更是中国煤港建设的标杆和国家能源运输通道的重要保障。

航拍黄骅港港口全景。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责任编辑:赵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