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县域,对话未来 2023年乡村教育发展论坛在京举行
8月18日,2023年乡村教育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以“聚焦县域,对话未来”为主题,由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21世纪教育研究院支持协办。会议发布了乡村教育发展相关报告,邀请政府部门、专家学者、企业代表、教育工作者等多方参与,围绕教师人才队伍建设、学生发展等县域教育发展议题进行了交流分享。
国家乡村振兴局政策法规司一级巡视员(主持工作)毛德智、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涂义才、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郑文凯为活动致辞,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银付、四川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程微梦、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陈红涛、南方电网公司战略规划部高级经理谢育新分别做主旨发言。电影频道主持人李金泽主持活动。
国家乡村振兴局政策法规司一级巡视员(主持工作)毛德智致辞
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涂义才致辞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郑文凯致辞
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银付做主旨发言四川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程微梦做主旨发言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陈红涛做主旨发言南方电网公司战略规划部高级经理谢育新做主旨发言
需求:发布2023年乡村教育发展报告
会上,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联合发布了《2023年乡村教育发展报告》。今年的乡村教育发展年度报告与去年相较,聚焦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现状及对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薛二勇解读报告时指出,新时期乡村教育改革问题,从内部看是乡村学校布局优化问题和乡村教师队伍振兴问题,从外部看是乡村社会与学校教育的相互协同、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的相互支撑问题。乡村教育振兴政策应从四个方面着力:健全乡村教育社会支持体系、调整乡村教育资源配置方向、优化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布局、统筹乡村教师资源配置政策。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薛二勇解读报告
会议还发布了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等多家机构支持开展的《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教育报告》,报告呈现了115家教育公益相关的社会组织调研数据。报告显示:教育公益呈现出组织规模较小、更多关注中小学生群体、教育议题多元化等特征。继续扎根社区,促进家校社有机联合,跨界合作是社会力量对于教育公益发展趋势的共识和期待。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研究总监郭婷婷解读报告
行动:社会力量积极助力乡村教育发展
主办方还遴选出9家企业进行案例研究,这些企业参与乡村教育公益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在培养目标创新上,侧重乡村青少年综合素养发展和可持续能力建设,包括阅读与表达、体育、美育、科学教育、职业教育等;在项目模式创新上,强调需求导向、设计思维、网络效应;在实施路径创新上,从单一类别转向综合支持。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相关负责人分享了基金会20余年乡村教育发展探索,从解决学生“能上学”到“上好学”,再到“全面发展”持续发力。加油未来项目探索了一条乡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项目通过引入核心素养课程和学习空间打造,助力乡村学生全面发展;并通过培训、搭建交流平台,激发校长教师内生动力和创新力。9年来,项目惠及受益师生235518人。评估发现:经过项目干预,学生的自尊水平、信任程度得到显著提升,94%的学生反馈老师的教学能力和质量有明显的提升。
会上,主办方还为这一年来在助力乡村教育方面取得优秀成果的公益伙伴和爱心企业进行了致谢,向伙伴们携手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谢。
致谢爱心合作伙伴
探讨:乡村教育发展实施路径
本次论坛围绕“助力乡村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助力县域教育发展”和“助力乡村学生素养发展”三个分主题设置平行论坛。20余家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研究机构、城乡学校代表通过主旨发言、案例分享和圆桌讨论等环节,聚焦乡村教育发展环节的若干关键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分享和探讨。
平行论坛一:助力乡村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圆桌讨论
平行论坛二:助力县域教育发展圆桌讨论
平行论坛三:助力乡村学生素养发展圆桌讨论
论坛上讨论最多的是社会力量如何跨界合作。“美好学校联合公益”项目是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联合多家乡村教育领域专业社会组织发起,围绕“营造温馨校园、助力两支队伍建设、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三大板块,开展“好校园、好校长、好老师、好课堂”四好项目,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引入乡村学校,实现社会资源更高效的配置,高质量服务乡村教育。
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未来,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将继续与社会各界通力合作,聚集各方力量,搭建交流平台,同时促进更多人对乡村教育发展的持续关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着力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