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见中国】古文化街来场Citywalk 感受海河岸边的“老城津韵”
天津古文化街地处三岔口一带,原称“宫南、宫北大街”,最初是以区域内的天后宫为方位确定的。这里早在1404年天津设卫之前,便已经成为文化、宗教和商贸的聚集地,素有“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之说。1985年,天津市政府对“宫南、宫北大街”建筑进行整修,1986年元月开街,1989年更名为古文化街。2007年被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23年3月被确定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图为天津古文化街入口处匾额。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古文化街内的戏楼是天津市现存最早的戏剧演出场所,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1986年重新复原。戏楼为木结构楼台式建筑,当年是天津百姓为了答谢天后娘娘而专门建造的一个民间活动场所。图为市民在戏楼前观看民俗演出。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通庆里是目前天津市规模最大的中西合璧式建筑群,位于古文化街东北侧,始建于民国2年(1913年)。据传这里曾是一大银号,后改为居民住房。通庆里的建筑蕴藏着较强的津味,并在徽式建筑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洋建筑的特点。图为古文化街通庆里。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通庆里内吸引大批游客游览。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通庆里街道两侧的砖雕装饰。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天津一绝“泥人张”是由天津艺人张明山于19世纪中叶创造的彩绘泥塑艺术品,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已享有很大声誉。它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独特风格。所塑作品以形写神,达到神形兼具的境地。图为古文化街内泥人张世家店面。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泥人张世家店面内展示了许多极具艺术价值的泥塑珍品。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泥人张”彩塑创始人张明山于1860年亲手制作的《清代艺人像》。该作品是为数不多的以真人为对象创作的泥塑作品。塑造的老先生为天津著名工艺名家,是张明山先生的好友。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2012年作为国礼赠送给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孔子像(复制品)。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杨柳青木版年画为天津市民间传统美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据传约始于明朝万历年间,至清雍、乾至光绪初期为鼎盛期。图为店内展示的杨柳青年画作品。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年画《连年有余》,画面上的娃娃“童颜佛身,戏姿武架”,怀抱鲤鱼,手拿莲花,取其谐音,寓意生活富足,已成为年画中的经典,广为流传,其占总销量一半以上,备受群众喜爱。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海河绘》是天津杨柳青画社年轻一代传承人,运用杨柳青年画的独特色彩表达方式和造型原则绘制的年画长卷。作品起自天津的摇篮——三岔河口,止于入海口——天津港,重点刻画海河上具有代表性的18座姿态各异的桥、著名地标景观、古今洋楼、港口工业风貌等天津著名景点,展现了天津城市的美丽风光和无限活力。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取自清代杨柳青年画中仕女形象制作的文创笔记本,该形象已成为杨柳青年画的注册商标。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古文化街内的杨光相声社,是由杨议及其父亲杨少华创立。杨光相声社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让老百姓听得起相声”为要旨。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游客在古文化街内可以品尝到各种美食。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