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语文高考试题原作者试做考卷并分析
中国网讯 近来,网友无意在江苏省2022年高考联考试题中,发现以木斋老师《先秦文学演变史》(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的内容作为试题,并引发讨论。对此,木斋老师特此撰文对该部分试题进行了解读分析。
我的作品进入到中学,此前有之,比如很久之前发表的文言文作品《新师说》,大概由于涉及当下的师生关系,引起了中学教育界的关注;但这些作品尚未涉及学术研究,深度涉及学术研究的,此篇尚为首次。
出题者可谓眼光独具,下了一番功夫研究。高中生高考模拟试题涉及到如此深度的学术研究领域,可谓是教育革新报春的一枝花蕾。
我的研究,从先秦诗三百起源发生史历程,一直到明清小说金瓶梅、红楼梦作者破译及其写作史历程,基本都是从全新的视角加以重写文学史。
研究的历程、探索的历程固然艰难,但学术界接受的历程更为艰难。
对于已经习惯于传统文学史说法的人而言,思维已经成为定式,新的说法很难进入到固有的思维模式之中,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这一次江苏省2022年高三毕业生高考模拟试题,以我的这一研究作为试题,让我想起小平同志曾说的“要从娃娃抓起”,从根上接受创新的思维模式,中国的未来才有希望。
这套试题的四个选择,则显示出出题者对拙作的深度领会,以致于我这个原作者一开始也认为至少有三项似乎都不错,可谓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请看其四个选择题,我也来作为考生试答:以下为原题的第一部分:
材料一:
近些年,重写文学史一直是学术界的热门课题。木斋著《先秦文学演变史》是中国新文学史中特别的一部,该著作体现了逻辑思考与原始文献新解读的统一,因此能区别于众多传统的先秦文学史写作,当然也有争议和争鸣。
文学源头是先秦文学史书写中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先秦文学一向被视为是零散的碎片,其源头也众说纷纭,文学史书写中,或认为开端于神话,或以上古诗歌为首章,或认为文学起源于民间,或以为文学起源于劳动。木教授注意到这些说法的逻辑矛盾:“在理论上,诗歌被视为中国文学最早的体裁;而实际的文学史写作,往往是以神话为开篇。”木教授在辨析中,否定了文学起源于神话说,他指出:“当下文学史以神话作为开端,主要是采用《山海经》《淮南子》等后来之文献,是以写作题材所显示的所谓远古内容替代了写作时间,是以想象替代了中国文学史发生的时间次序。其中少量认为出自《诗经》雅颂的关于禹的部分,出自《尚书·百刑》(成于西周)的上帝、蚩尤故事,楚辞《天问》等中的后羿射日故事等,都不能说明中国文学最早的题材是神话故事。”他进一步指出,“不论是诗歌早于散文之说,还是神话为中国文学之起源的说法,都主要是基于意识形态的推断,这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误区。”不得不说,这一观点颇具有震撼力。但若仔细研读其中的逻辑思考过程,又觉得结论的得出是自然而然的。
在《诗经》的演变论述中,木教授颠覆了传统以风、雅、颂为产生次序的说法,认为《诗经》演变史当为“《周颂》一《大雅》一《小雅》—十五《国风》”,指出“诗六义”也是一个历时性演变的结果。他探讨了先秦诗歌与《诗经》之间的关系,认为诗三百是两周礼乐制度的产物,伴随礼乐制度的兴起而兴起,伴随礼乐制度的衰亡而表亡,“王者迹息而诗亡”,换言之,两周诗歌的写作史,即为诗经写作演变史。这一观点与“采诗说”“删诗说”等观点截然不同,给学界带来全新的视角。《先秦文学演变史》以西周礼乐制度变革作为历史文化背景,以甲骨文向竹简文变革作为文字载体背景,首次阐发《诗经》的产生缘起及其写作史演变历程,被著名诗经研究学者刘毓庆先生称之为“学术史之第一部诗经写作史”。《先秦文学演变史》还解析了诸子散文儒、墨、道、法的演变次序,确认了老子及《老子》一书的产生时间,被有些学者评为是中国学术史意义上的第一部先秦文学演变史。
既然是论述先秦文学的演变史,就要涉及到文学史的分期问题。先秦诗歌的演变历程,即为诗三百的演变历程。木教授从诗歌与散文的关系角度,将先秦文学分为三个时期:从甲骨文到《尚书》的出现,可以视为先秦文学的第一阶段,即先秦文学的滥觞时期;从西周早期的“诗”出现,则可以视为是先秦文学演变历程的完整展现,此为先秦文学的第二阶段;以孔子作《春秋》为界碑,则开始了从诗歌向散文回归的阶段,也就是先秦文学的第三阶段。贯穿这一演变历程的核心观点,也同样体现在他的其他论述中,如《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及《曹植甄后传》等相关论著。诗歌的演变之外,散文的演变史如何呢?木教授注意到部分文学史中的散文史写作是凌乱的,因此他将先秦诸子的产生次序进行了新的阐说,认为儒、墨、道、法应为先秦哲学的产生次序,也是先秦散文的历史演进历程。
(摘编自刘宏辉《先秦文学史的重塑》)
材料二:
《先秦文学演变史》一书文史并重,视域宽阔。作为一部新颖的文学史著作,需要具备充足的文学史料与突出的文学史识,作者木斋自然有所考虑,强调需将文学史“视为一个前后联系的有机的整体,而非孤立的、静止的、局部的、片段的总和”,并致力于探究“文学史的起源、演变的历时性关系”。先秦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有着比后代文学更宽广的内容范围,体现出文史哲融为一体的综合形态,如中国文学最早的经典是“六经”,所以研究者不能不涉及此时期的经学、史学、哲学的研究。文史并重,如木斋致力于梳理《诗经》中《风》、《雅》、《颂》三类作品的写作年代与演变历程,或排定先秦诸子散文儒、墨、道、法的发展次序,主张《老子》一书应晚于《论语》、《孟子》,而早于《庄子》等,并对此进行了相关的考释、论证,勇于提出新说。视域宽阔,如书中论及“甲骨文”、“金文”时,关注到书写工具、载体对于散文写作的制约与影响;第二章《周公制礼作乐与先秦文学的发轫》,从重大的政治制度变革、文化史变革的历史背景,探讨其对先秦文学的催化作用,并肯定《诗经》是两周礼仪制度的产物等,这些都是颇具特色的视角。
(摘编自王瑞芳《先秦诗文演变的新探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秦文学的源头众说纷纭,木斋注意到这些说法的逻辑矛盾,他否定了文学起源于神话说,但也未能给出明确答案。
B.以写作题材所显示的所谓远古内容替代写作时间,以想象替代中国文学史发生的时间次序,木斋认为这是不符合逻辑的。
C.木斋对风雅颂的重新排序,完全否定了传统的“采诗说”“删诗说”等观点,获得著名诗经研究学者刘毓庆先生的肯定。
D.从甲骨文到《尚书》的出现,可以视为先秦文学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以散文为主,诸子散文是其直接继承者。
从开篇的综述到材料的选择,都显示了出题者对相关材料进行过深度研究,并具备了深度理解的同情,更为难能可贵的,体现在四项选择答案,四者之间,仅有细微的差别。
其一的错误在于最后一句“但也未能给出明确答案”——从其综述和引述来看,显然给出来了新的说法和答案;
其三,基本都吻合于原作及刘毓庆院长的评价,但只有一个词语过于绝对,即“完全否定”,从综述和引述材料,看不出原作完全否定旧说;
其四,“从甲骨文到《尚书》的出现,可以视为先秦文学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以散文为主,诸子散文是其直接继承者”诸子散文并非第一阶段的作品,也非直接继承者,主要错误在于“直接继承”。
既然此三个选择都不对,仅有B的选择完全正确:“以写作题材所显示的所谓远古内容替代写作时间,以想象替代中国文学史发生的时间次序,木斋认为这是不符合逻辑的。”这一点,也可从题目的综述和引述中获得验证。
再接续看随后的两道题目,也很有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阅读木斋的《先秦文学演变史》,能够让人们换一个角度重新认识先秦文学史,对其有争议与争鸣也是必然的。
B.出自《尚书·百刑》的上帝、蚩尤故事,楚辞《天问》等中的后羿射日故事等,都不能证明神话是文学源头。
C.木斋的《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及《曹植甄后传》等论著,也是专门研究先秦文学史演变历程的论著。
D.要想写好文学史,就要将文学史看成前后联系的有机整体,而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局部的、片段的总和”。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先秦文学史研究范畴的一项是(3分)
A.《庄子》成书研究 B.《孟子译注》研究
C.《诗经》年份研究 D.《左传》作者研究
4.两则材料在论证时都引用木斋“先秦诸子散文儒、墨、道、法的演变次序”的说法,论证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后三道题也都显示出来出题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以及对我系列研究全面深度的掌握。至于题目的解答,就不必一一分析了。
今年新近出版的《唐五代文学源流史》、《白居易与中晚唐文学思潮》两部专著,我分外喜爱。这里也介绍一下:
特别是唐五代这一本书,可谓是意外的惊喜,我把李白、杜甫、王维、高适、孟浩然、韩愈、李商隐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写出了他们之所以不同于他人的原因,写出了各自的生命流程和诗风形成历程,对于中学生和大学生应该有参考价值。
希望今后这一些研究也能进入到高中生的教学范畴。
最后,补充说明一下,2022年世界书局出版了拙作《唐前文学源流史》,在先秦文学演变史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阐述了唐代之前文学史的源流关系。
2023年则陆续出版《唐五代文学源流史》、《两宋文学源流史》和《红楼梦金瓶梅作者研究》,其中后两部书将在年底之前出版问世,欢迎各位有心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