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图 片>

用忠诚描绘“忠诚”

2024-01-07 08:24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中国网记者杨佳 摄影报道 

在海南岛中南部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南麓的密林深处有一座20号哨所。

驻守在五指山市毛阳镇的武警海南总队儋州支队执勤六中队的武警官兵,每天都要在驻地与哨所之间进行24小时巡逻执勤。这一干就是52年。

远眺鹦哥岭的山,总是浓郁翠绿,每一寸土地都被浓密的植被覆盖。晨间山体时常飘着薄薄的云雾,山间回荡着潺潺的水流声和不时出现的鸟鸣。

当绿色的竹叶青蛇出现在枝头,又或是成群的红火蚁蹿到了身上……想要在这里巡逻执勤,官兵们需要掌握很多技能。

夜巡背包里的“秘密武器”

13年前,当18岁的张彬第一次出远门,从山东老家来到海南,下连到中队时,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夜巡。

张彬清楚地记得,13年前他第一次参与执勤巡逻——跟哨时的场景。刚下连队的新战士,还不具备独立执勤巡逻任务的能力,需要跟随老兵一起巡逻进行学习。

他跟哨的第一班岗是凌晨4点到6点。鹦哥岭里静得出奇,除了路旁深谷里潺潺的水声,就是战士们轻轻地脚步声。

两束昏黄的光线划破山林中漆黑的夜,张彬并行在巡逻战友的一侧。他挥着手电筒,扫视前行的区域,紧张地观察。

参加巡逻执勤前,中队会给战士们讲解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危险,特别是遇见蛇该如何处置和被蛇咬后的应急处理。执勤前,战友也给他打了心理“预防针”。

眼镜蛇、银环蛇……仅仅听到这样的名字,都难免会让人紧张。如果非要问巡逻路上遇见蛇的机率,从战士们巡逻携带的装备可见一斑。每次巡逻,官兵们除了携带防爆器械之外,还会带一根驱蛇棍和一个应急处理挎包,里面有应对蛇咬的工具和药物。

鹦哥岭的植物不仅浓密,根系也是错综复杂,有不少裸露在石壁上,弯弯曲曲的样子,像极了盘踞其间的蛇。

鹦哥岭不只有蛇,还有猴子和野猪。巡逻官兵初次走在头顶密枝两边峭壁的小路上,不自觉会提高警惕,竖耳聆听。

“有蛇!”返程的路上,张彬第一个发现了蛇,叫住了同行的两位战友。

只见一条黑黄相间成人手腕粗的蛇盘踞在必经之路上。他们小心地将蛇赶向河谷,张彬描述,用手电照着可以看到,游动在河水中的蛇足有三米长。

曾经,这位从沂蒙老区来的战士被眼前的画面震撼着。如今,张彬淡然地说见到蛇已经习惯了。

金环蛇、银环蛇、竹叶青蛇、眼镜蛇、眼镜王蛇……官兵们见到蛇的种类比不少动物园都丰富。

“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是中队官兵生活的真实写照。

鹦哥岭是原始热带山地雨林保护区,官兵们在执勤巡逻中要面对的不仅仅是野生动植物,还有高温高湿的天气条件,在炎热潮湿的夏季雨季,巡逻十里山路下来,执勤官兵迷彩服衣角滴汗,是常有的事。

艰苦的环境是战士磨炼意志、锻炼斗志的场所,中队为战士们的成长提供必要的土壤和养料。

张彬是家里的独生子,2011年,他新兵入伍来到海南,这也是他第一次出远门。陌生的环境、不同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加之枯燥的训练,让他格外地想家。张彬讲,那时在新兵连过年,曾在被窝里偷偷地抹眼泪。

生活习惯和环境容易适应,精神上的动力还需要中队的指引。中队一直把培养官兵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部队建设的重中之重。

中队驻地毛阳镇曾是琼崖纵队司令部所在地,也见证过“孤岛奋战、艰苦卓绝,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琼崖革命历史的浴血岁月。中队坚持把琼崖革命精神作为传家宝,不断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植入每位战士的基因。近年来,新兵下连、发展新党员、党支部换届等活动都要到五指山革命根据地学历史、宣誓,用琼崖革命精神不断激励每位党员、每个官兵。

在中队的教育引导下,张彬的心态也在一点点调整,慢慢改变。他告诉自己,班里还有其他战士,中队还有数十名官兵,全国还有更多的战友,大家都离家在外。“既然选择来当兵,就要安心做个好兵。”

训练场上的“黑闪电”

新兵过了“想家关”,接下来面对的就是“苦累关”。张彬讲,自己出生在农村,从小吃苦长大。艰苦的训练,对于他来说并不是一个难关。

张彬的身体素质在新兵队伍里算是比较优秀,5000米能跑到18分钟。因为跑步特长和黝黑的皮肤,战友们亲切地称他“黑闪电”。

他跑得快,但身体灵活性不足,有时会记不住动作。在中队,优秀是一种习惯,也是战士拼搏向前的动力。

在班长的鼓励下,张彬更加努力地训练。别人跑3000米,他背着装备跑5000米;别人练几圈,他练十几趟……

他的各项军事训练成绩突飞猛进,保持着5项中队军事训练纪录多年,身兼多个训练科目教员,所带应急班更是“叫得响、拉得出”,多次在上级组织的比武中取得好成绩,成为中队打赢制胜的一把“尖刀”。

中队始终洋溢着“氧气足干劲更要足,气温高热情更要高,环境好状态更要好”的氛围。

训练场上,郭钟亮背着枪械飞身一跃从独木桥上落地,向前几步又有个跳跃,攀上高墙……

刚下连队来到中队时,郭钟亮也有张彬一样的速度,在支队组织的季度比武会操上荣获5000米第一名。

但在其他单项科目比赛中,他总是屈居第二、第三,常与全能第一擦肩。

优胜者是郭钟亮的榜样,但超越第一才是他的目标。这几年,郭钟亮在赛场上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训练始终不曾有丝毫的松懈。

杨兴科曾在执勤六中队任指导员,对官兵们的情况十分了解。看到平时积极训练的郭钟亮,杨兴科问,还想去不想去参加九月的比武,郭钟亮回答,还想再去试试。

随后,郭钟亮便开始积极备战。他在网上购买了一副数十斤的沙袋绑腿,每天早起2小时跑步练耐力、深蹲练腿力,器械练臂力……期间,他跑烂了两双作训鞋,体重减轻了几公斤。

比武中,郭钟亮不负众望获得支队群众性练兵比武个人全能第一名。

杨兴科清楚战士们的脾性,也深知比武场上的成绩不仅来自刻苦的训练,更有临场的心态状态调整和策略支撑。他看着这些朝气蓬勃的战士,笑着告诉记者,“好事多磨”。

两年一趟“长征路”

在中队的13年,张彬完成了从一名学生到一位成年人的人生蜕变。

张彬说,原中队长郑首秦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人之一。

队长做事的态度、做事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他学习的榜样。在队长的指导下,他在中队快速成长。

群策群力解决问题的方法、党员模范带头的先锋示范作用、推心置腹地为战士们解决实际问题,都是通过传帮带,从老一批战士传承下来的优良作风和工作方法。

张彬说,以前是一个人,现在是一个家庭;以前是自己出去集训,现在是带队去比武,每个人每个阶段的认知都不一样,落在肩上的责任也不同,唯一不变的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意识,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面对班里有个人想法的战士,张彬也会抽出空闲时间,多了解战士的心态,找出原因,用自己的经历经验耐心说服,解决他们的心理牵绊。

在20号哨位的深处,老哨所门前的哨训墙上,用红笔写着“深居大山显忠诚”几个大字。

每当新兵下连,中队都会组织他们来这里参观学习,了解中队的历史和哨位的故事。

杨兴科指着墙上的字问战士们,你们怎么理解“忠诚”?

有的战士说,忠诚就是在哨位上执勤,有的战士说是在巡逻的路上,有的战士说是艰苦的条件环境,是孤独……

杨兴科告诉战士们,他理解的忠诚是听党话、跟党走,是一种职责,是守护一方平安;是信念,更是具体的行动。

24小时巡逻的执勤官兵又上路了。

两人两棍步行十里山路巡逻,两月走破一双解放鞋,两年走完一趟“长征路”。

52年来,一茬茬官兵就在这深山密林、艰苦奋斗中,用实际行动描绘着“深居大山显忠诚”的牌匾,继续用“忠诚”守护群山深处那面屹立不倒的红旗。

【责任编辑:杨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