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宏图今年计划发射12颗卫星 正推动应用服务走出国门
中国网2024年4月3日讯(记者 杨佳)“距离宏图2-5号雷达卫星发射还剩180天”在益园文化创意产业基地A区1楼5层大厅滚动的电子屏不断提醒着路人,步入工作区,一排排工位上技术人员正在电脑前埋头苦干。近日,记者随北京科委组织的商业航天企业调研活动走进位于海淀区的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后简称航天宏图)。
航天宏图总经理廖通逵向记者介绍了即将发射的这批卫星的特点。他介绍说,这批是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最高能够实现0.5米至0.3米的分辨率,并且都具备了星上处理能力。
雷达卫星可以不受天气条件的影响,实现目标的获取和识别。使用的InS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可以捕获地面沉降、桥梁道路等微弱的地表变化信号。可以在防灾减灾、应急救援、水文及环境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据介绍,卫星遥感数据通过企业自主研发的PIE(Pixel Information Expert)遥感软件的处理,可以达到毫米级精度的监测。
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廖通逵 中国网 杨佳 摄影
廖通逵是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博士,在校时就参与了企业的创办。他向记者介绍了企业的发展历程。
航天宏图成立于2008年,创建之初,主要聚焦在研制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这款软件主要用于遥感数据的处理和解译,可以服务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应急管理、气象、海洋、水利、农业等多个行业部门。
这期间,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国内商业航天政策破冰,为民间资本进入航天领域打开了大门。
伴随着行业快速发展,公司业务和收入高速增长,2019年企业成功在科创板上市。
近些年,随着商业遥感卫星朝着星座化、高分化方向发展,企业开始着手自行研制和部署卫星星座。
2023年3月,公司成功发射了“女娲星座”首批宏图一号01组4颗雷达遥感卫星。这也标志着企业向卫星全产业链发展的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
“航天宏图一号”SAR卫星拍摄的北京房山区SAR影像
企业致力于用科技改变世界。2023年夏季,京津冀地区出现极端强降雨过程,多地出现严重城市内涝、洪水和地质灾害。在这个过程中,航天宏图接到调度指令,使用宏图一号对房山区展开全面监测,完成大石河、拒马河、永定河等区域SAR数据采集,向中国地震局、应急管理部门等单位提供灾害监测影像,助力防灾减灾工作。
甘肃积石山区地震极震区及次极震区“航天宏图一号”SAR卫星成果图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30秒在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北纬35.70度,东经102.79度)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地震发生之后,航天宏图公司紧急调度“航天宏图一号”SAR卫星对地震受灾区域进行成像,获取覆盖震中及周边区域的3m分辨率的卫星影像数据。
“航天宏图一号”SAR卫星相关卫星数据先后被河南鹤壁应急管理局、安徽省应急管理厅、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多家单位应用,应用单位一致认为“航天宏图一号”卫星SAR数据聚焦效果好、影像清晰、地物层次分明、纹理特征清晰,干涉产品相干性高,生成的数字表面模型(DSM)能反映地表的高低起伏变化。经评估认为“航天宏图一号”SAR卫星数据自主可控,产品质量高,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廖通逵表示,公司今年计划发射12颗卫星,结合目前在轨的4颗,共16颗SAR卫星,可以实现全球任意目标5到10小时的重访能力,将成为全球SAR领域的龙头企业。
商业航天的核心
企业,作为创新的引领者,其工作重心在于应用科学与科技,而非单纯地探索或发现物理定律。廖通逵在探讨商业航天企业的技术核心时,为我们揭示了这类企业所肩负的使命与责任。
在他看来,商业航天企业首先应该是衔接市场,了解痛点和需求。其次是在清晰的科学原理下,实现批量化和低成本制造。第三是实现公益性的集成创新和改造。
作为一家围绕整个卫星为核心的全产业链企业,航天宏图也在从事卫星设计和研制工作。据廖通逵介绍,目前航天宏图发射的卫星是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和银河航天生产。
关于企业深度介入卫星研制,自身又是如何定位的问题。廖通逵回答了中国网记者的提问。他表示,首先是基于自身业务需求,同时也是出于降低成本的商业考量。企业参与设计制造的过程,能够更大程度地进行价格博弈。其次,作为卫星应用端企业,公司更了解需求,有效解决“生产”和“使用”脱节的问题。第三是快速推进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星上应用。他强调,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地方产业扶持政策进一步促成了企业在卫星研制方面的探索和尝试。
“女娲星座”首批宏图一号01组4颗雷达遥感卫星
根据企业计划,“女娲星座”一期总共将发射54颗卫星,包括44颗雷达遥感卫星和10颗光学遥感卫星。卫星组网后,将形成全球1小时重访、全天时全天候亚米级对地观测能力,将大幅提升我国卫星遥感数据获取能力。
未来,二期工程将继续扩大星座规模,实现全球分钟级重访、“通导遥”一体化服务、天地实时互联。整体能力将提升到世界领先水平。
人工智能技术为遥感数据分析赋能
近些年,随着遥感卫星观测能力不断提升,数据量增加给解译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航天宏图PIE-Engine平台汇聚了180种以上的数据类型,7PB以上的数据储量,日增量10TB以上。
人工智能技术在大数据处理方面的优势,可以为卫星数据处理赋能。据廖通逵表示,企业从2016年就开始跟踪学习人工智能技术,为此专门建立了人工智能研究院,目前有上百位专家正致力于图像处理和大模型的研究。
在应用方面,廖通逵说,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更好地识别,提高准确率。他介绍说,2017年至2018年,使用普通算法的准确率约为70%到80%。使用深度学习的算法后,准确率可以提升至93%到95%,虚警率能够降到10%以内。
“航天宏图一号”SAR卫星助力中国南极科考
航天宏图现有3000余名员工,其中海外留学归国人才及行业专家200余人,80%以上为工程技术人员。这些年,企业在核心技术方面积累了200余项发明专利和900余项软件著作权。
企业潜心搞技术研发,并不断转化为服务能力。PIE软件历经14年的技术更新和版本迭代,从桌面版、集群版向云服务方向发展,现已建成PIE-Engine遥感云服务平台。通过引接周边企业数据,进行生态拓展,正在为数十万用户提供服务。
发展新质生产力,给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企业年报显示,2021年、2022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3.43%和67.32%,是国内为数不多实现年收入20亿以上的卫星应用企业之一。
廖通逵告诉记者,国际订单是企业业务的新方向和新亮点。2023年7月,航天宏图中标了金额1.6亿元的玻利维亚电磁频谱监测项目。廖通逵表示,今年企业有望在中东地区和东南亚市场拿下新订单。记者发现,企业官网除中英双语外,已经上线了阿拉伯文版。
企业走卫星全产业链发展之路,大幅度降低了经营成本,也让企业在运营中实现商业闭环。廖通逵说,在国际项目竞标中,航天宏图能够在国外同类厂商价格一半的基础上实现盈利。
企业在走出去的路上,“政策上没什么障碍”,廖通逵告诉记者说。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中国的航天企业正通过商业化的手段,不断让卫星技术走进更多人的日常生活,服务更广大的人群。
(图片除注明摄影外均由航天宏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