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图 片>

“雪龙”号上的三个瞬间——写在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圆满结束之际

2024-04-12 17:00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窗口的向日葵

2024年4月10日,记者在参观“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后简称“雪龙”号)的时候,在一个窗口发现了一株向日葵。

笔直的茎,绿色的叶,黄色的花瓣。这是船上难得的一抹绿色。

窗口一角的鲜花是为迎接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平安归来。当日,“雪龙”号圆满完成考察任务停靠山东青岛奥帆基地码头。

在为期5个多月的考察任务中,不论是在蔚蓝的大洋之上,还是在白茫茫的南极洲,鲜活的绿色都难得一见。

中午时分,记者在“雪龙”号的餐厅,吃到了考察队员的南极餐。

这顿饭共有5道菜,包括洋葱炒鸡蛋、炒胡萝卜、红烧肉、煎牛肉和红烩虾仁,还有鸡蛋汤,主食是米饭。

厨师吴师傅告诉记者,今天的菜已经“超标”了。在数月的航程中,午餐的标准是,“两荤两素”的四菜一汤和一种主食。

“什么是餐厅最受欢迎的菜?”,记者好奇地问。

“那当然是绿叶菜”,吴师傅回应。

“哪个算是“绿”叶菜?”,记者疑惑地追问道。

吴师傅指了指洋葱炒鸡蛋,告诉记者说,这些还是在澳大利亚补充的物资。

刚刚抵达青岛的“雪龙”号,还没来得及补充给养。

161天的行程,红色的“雪龙”号载着一百多名考察队员和船员在浩瀚海洋中行驶了3.2万海里。

记者拿起手机查了一下,环地球一周大约是2.1万海里。

回想起,窗口的那一抹绿色,同样显得弥足珍贵。

登船参观的青岛中学生正在浏览南极洲地图,查看中国的5个南极考察站。

南极洲的地图上多了一个中国秦岭站

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由“雪龙”号、“雪龙2”号、“天惠”轮3船组成,于2023年11月1日从国内出发,累计总航程达8.1万海里。

参加此次任务的三艘船,各具特色,各有分工。

“雪龙”号船长张旭德告诉记者,“雪龙”号拥有货仓,有一定承载能力。在此次考察中,“雪龙”号成功保障了长城站、中山站物资补给和人员运送任务,并开展了海洋调查任务。

这是张旭德第11次赴南极执行任务,是首次在任务中担任船长。

现在大量物资使用直升机等装备运送,运输中的风险大大降低;使用更先进的气象设备,保障船只安全航行等等。张旭德亲身体验着,这些年新技术新装备给南极科考工作带来的巨大推动作用。

在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列表中,一个亮点就是建设中国第5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

“雪龙2”号此次考察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保障秦岭站的建设。保障“天惠”轮冰区航行、秦岭站人员转运、物资卸运和阿蒙森海、罗斯海大洋调查工作。

随着2月7日秦岭站开站,填补了中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在南极洲的地图上多了一个中国标记点。

“雪龙”号的舷窗

40年中国极地科考步履不停,探索不止

实施“五海五站”科学考察,围绕南极重点海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影响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了大范围、多学科、系统化综合调查,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取得了丰硕成果。

据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沈君在自然资源部3月记者会上介绍,今年是中国开展极地考察40周年,接下来将举办一系列的科普教育和研讨交流活动,并将迎来第41次南极考察。

此时,“雪龙”号正在对公众开放。记者走近一个舷窗,窗口反射着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的标识。

“雪龙”号也像是一扇窗,让大众了解中国的南极科考。这扇窗也在通过科学考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南极,以便更科学地保护和利用,从而造福全人类。(中国网记者 戴凡 杨佳 )


【责任编辑:赵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