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图 片>

【新闻特写】见证发展五十年 自强精神代代传——纪念清华大学建校113周年

2024-04-30 11:10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中国网讯 4月28日,清华大学迎来建校113周年纪念日。在清华大学百年大礼堂,进行着一场隆重庄严的老校友纪念大会,1200名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1970级清华校友及家属欢聚一堂,一起重温清华大学走过的113年发展历程。

初入社会 艰难开创

1974年,正是这一批清华老校友从学校毕业,奔赴全国各地参加工作的一年,也是我国很多事业从零起步,开工建设的时期。说起参加工作的第一年,老校友赫宇十分感慨,那年,他刚满25岁,毕业分配到延安东风化肥厂做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经历了从建厂到试产投产的整个过程。

清华大学1970级毕业生赫宇。

清华大学1970级毕业生赫宇:“咱化肥厂是从零开始,一片荒地起步。非常艰苦,先是平整场地、修路,设备、材料运输回来以后,没有太大的起重吊装设备,我们自己人工把机器拆开,卸下来,再组装。”他说:“这是一个完整的实践过程,要把书本上的知识和具体的实践结合起来。从无到有,把它建成一个工厂,这个过程非常艰难,也非常复杂。我当年工作的地方算是相对落后地区,知识分子和技术干部都比较少,只能一边干一边学。”

清华大学1970级毕业生杨立昌。

同一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业自动化系的老校友杨立昌被分配到化工设计院,负责化工企业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不久后,他就被派遣参与了山西化肥厂的建厂环评工作,负责驻守位于山西省长治市的牛王岭大气扩散观测站,通过大气探空,跟踪照相、施放等容气球等评价手段,探测海拔3000米以下的大气层温度、风速等指标,以研究和描述各种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曲线。回忆起那段经历,杨立昌终生难忘。

他说:“在山西的工作条件是相当艰苦的,过元旦了,连洗脸的水都没有。山西这个地方本身就风大,单位在化肥厂的牛王岭上面建了一个帐篷,我在里边值班。刚开始的时候,有同事陪我一起,每天上午10点之前,我们几乎都在云雾里,啥也看不到。那个山是光秃秃的黄土山,没有草,也没有树,我们就把大气观测仪架在山顶上。”

清华大学1970级毕业生胡全胜。

上世纪七十年代,为了保障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首批引进国外成套大化肥生产装置建设了13家大氮肥企业。1974年,26岁的清华老校友胡全胜毕业分配到了这13家企业之一的沧州大化。当时,相比于国产,外国技术生产的尿素纯度高、工艺先进、自动化程度高,从原料进厂到包装成品出厂,实现了全流水线生产。为了尽快了解新设备、新技术,充分掌握新设备里的“洋门道”,清华大学1970级的毕业生胡全胜和工友们都憋足了一股劲。

胡全胜介绍说:“那时候引进来的设备所有资料都是外文,特别是自动控制DCS都是日文,没有翻译,就要靠自已,所有的图纸,包括咱们的设计说明书都是外文,就是我们自己的,有时候都得‘到凌晨三四点钟。那时候自己翻译资料,翻译出来还得培训工人,其他人也要看,也得要学习,全厂800人,光操作工就得200多人,不培训不行。我从一开始的不会到掌握自如,再到后来写作多篇化肥自动化控制相关论文并获得化工部及省级一二等奖。”

中流砥柱 见证发展

随着国家不断发展,在一代代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几位老校友也在各自的岗位上见证了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1995年,从事化工工作多年的赫宇来到延长石油,在那里见证了我国石油勘探领域的大发展。

清华大学1970级毕业生赫宇:“1995年,我去的时候,延长油矿石油的地质勘探面积只有1万平方公里。当时,全国开发勘探拿到手的地质储量只有1亿多,后来到2005年的时候已经达到了15亿多。原油产量1995年的时候不到60万吨,到2005年的时候已经达到了730万吨。”

对于整个职业生涯都专注于化工企业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杨立昌,他也见证了当地企业从高污染的染料厂、化肥厂和电石厂向技术革新、环境友好、节能减排的环保型企业转型变革的全过程。

清华大学1970级毕业生杨立昌:“当时化工的污染比较大,空气污染比较严重,粉尘里边萘含量比较高,导致眼睛特别不舒服,平常在别的地方都没有这种感觉。现在基本上都是清洁文明工厂了,跟过去不一样了,厂容厂貌搞得也好,做得很像样。”

从普通技术工人到车间主任,再到企业高管、总工程师,立志打破国际化肥技术垄断的胡全胜,一生参与了沧州化肥厂、越南宁平化肥厂和河北正元大化肥装置三个重点化肥生产项目的设计建设工作,亲眼见证了我国化肥生产技术和产业设备从外国引进,到自主研发,再到走出国门的光辉历程。

清华大学1970级毕业生胡全胜:“过去的设备都是引进国外的,经过我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能够加工制造出包括400吨以上的合成氨塔及其它大型设备装置,这是一个发展过程。”他说:“2009年3月份,我国利用无息贷款援建越南一套煤制气生产的30万吨合成氨、48万吨尿素大化肥装置,从图纸设计到所有设备制造、安装都是由我们国家自己完成的。这个工程是中国全自主包揽的所有工程,包括后面对越南工人的培训、试车、开车、投产到出产品。

谈到现在,胡全胜说:“这方面应该说是领先的。大化肥装置生产的尿素出口到海外,例如韩国、东南亚等。”

清华精神 激励前行

曾经的青年才俊,如今虽已两鬓斑白,却个个精神矍铄。1957年,清华大学时任校长蒋南翔提出了“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此后这句口号也成了一批批清华学子的共同目标,对于1970级毕业的这一批清华老校友来说,今年正是他们离开校园、参加工作的五十周年纪念,老校友们表示,作为一名清华毕业生,在学校的学习经历和老师们的谆谆教导,是他们这半个世纪工作生活的宝贵财富,激励着他们勇往直前,报效祖国。

清华大学1970级毕业生赫宇:“当时,给我们上课的老师是白天上课,晚上到宿舍来帮我们复习,真是循循善诱,孜孜不倦。帮助我们成长,就像父母一样,我非常感谢我们敬爱的老师。”

清华大学1970级毕业生杨立昌:“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还要继续工作,盼着再工作20年,可以工作70年。我现在75岁,再干个20年,干到95岁应该差不多,身体还是可以的!我们那时候学习条件是比较艰苦的,白天听老师讲课,晚上还要上自习,上完自习,回到宿舍还要复习,一天的学习内容,必须当天消化掉,消化不掉就学不到手。当时寝室有规定,10点以后熄灯,就自己买手电筒,趴在被窝里头继续看,继续学。”

清华大学1970级毕业生胡全胜:“我觉着咱们清华人越到复杂的地方,越困难的地方,越想进取,我感到非常荣幸。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激励着我不断前进。”

清华大学1970级毕业生乌其拉图。

清华大学1970级毕业生乌其拉图:“从一个党员的身份来讲,终生奋斗,但是现在毕竟退下来了,职责和在岗的时候不一样。尽管这样,我们的心还是在党的事业上,还是在为民服务上,只要组织上需要,我们能做的工作,绝对不会后退。”

清华大学1970级毕业生张迎胜。

清华大学1970级毕业生张迎胜:“那个阶段,学员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基础是不一样的,当时制定了一些比较特殊的教学方法,比如说一对一,针对不同的基础,会有一套让你学习提高快的方法,所以我觉得我们还是努力了,学校给了我们一双翅膀,为我们后来的人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清华大学1955级毕业生张日清(右)。

清华大学1955级毕业生张日清:“清华优秀精神之一,追求完美。我印象最深的是物理实验“水的粘滞系数测定”,大多数同学不能一次成功,我从下午1点半开始做,做到了5点,老师检查我的数据不合格,让继续重做。那是冬天,天都黑了,秦明华老师就坐在实验室门口,在台灯下批改作业,等着我,我在里面继续做实验,直到7点多才完成实验。从我进入清华学习的那天起,无论是机械制图还是物理、化学等实验及作业,老师在各个环节都贯彻着追求完美的理念和要求。在清华的六年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我留校工作后,无论是为本科生讲课,带实验及此后的指导博士、研究生,我都身体力行,并以此要求学生们。愿清华的学子们无论在校学习时,还是将来走向社会工作时,勿忘清华优秀的精神之一,追求完美!”

清华大学1956级毕业生郭建生。

清华大学1956级毕业生郭建生:“清华人在对国家作贡献这方面不能落后,清华是一面旗帜,清华人也要做一面旗帜。”

清华大学1978级毕业生李继祥。

清华大学1978级毕业生李继祥:“当时,讲到体育的重要性,就讲一个口号叫‘8-1>8’,这什么意思呢?8就是每天学习8个小时,用1个小时进行体育锻炼,那么这7个小时的学习的效果就比8个小时的学习效果还要好,实践就是如此。”

发挥优势 接续奋斗

作为历史悠久的百年老校,清华大学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强国栋梁。过去15年,清华大学累计有3000余名毕业生扎根公共部门,其中有超过55%作为选调生奔赴中西部、东北地区工作,更有90余名同学长期扎根西藏、新疆、青海等地。据统计,2023年,清华大学应届毕业生赴重要领域重点单位就业比例高达83%,一大批清华学子奔赴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近年来,清华大学发挥专业科研优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2023年,清华大学牵头研发的全球首座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正式投入商业运行、全球首颗新款忆阻器存算一体芯片成功研制,两项成果入选2023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作为依托单位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投入科学运行;牵头研制的全球首条1.2T超高速下一代互联网主干路开通。自主研发千亿参数对话大模型ChatGLM;研究发现γδT细胞免疫识别机制;首次对星系循环内流直接成像;领衔设计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一大批科技前沿项目成果丰硕。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落实教育强国建设战略部署、全力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更将有无数清华学子奋发有为,接续奋斗,在奋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进。

清华大学1970级毕业生乌其拉图:“祝愿母校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清华大学1978级毕业生李继祥:“祝福母校越来越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人才,为祖国的富强作出新的贡献。”

清华大学1975级毕业生陈广汉:“113周年校庆的日子,我想祝福我的母校能够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我想对下一代的学弟学妹们说,希望他们能够珍惜眼前的这个时代,不要辜负时代希望,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更大的贡献。”

4月28日,清华大学1974届校友毕业五十周年纪念大会。

4月28日,清华大学1974届校友在大礼堂前合影留念。

统筹:戴凡

策划:李佳 郭天虎

图文采写:李佳

视频编辑:郭天虎

视频监制:董超

【责任编辑:李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