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岳:新疆故事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委主任、党组书记潘岳 国家民委 供图
中国网新疆喀什讯 近日,由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和喀什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新疆的历史与未来”国际论坛在新疆喀什举行。本次论坛围绕中央民族大学考古队在喀什地区发掘的中国最西端的古代大型地面佛教寺院——莫尔寺遗址的考古成果,旨在以考古、历史领域的国际交流,推动新疆历史人文的多元一体研究,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来自中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澳大利亚、埃及、德国、匈牙利、意大利、蒙古国、俄罗斯、美国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共170余人参加论坛。
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委党组书记、主任潘岳出席论坛并在致辞中表示,新疆文化既有多元,更有一体,这一体就是“中华文化”。国际上有一种不真实的叙事,将新疆文化与中华文化分离开甚至对立起来。潘岳在讲话中列举大量考古实证表示新疆历来是多元文化荟萃、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新石器时期,黄河流域的彩陶文化传至天山南北,新疆出土了汉、晋、南北朝、唐、宋、元大量儒家文化遗存,如南疆楼兰古城、尼雅遗址、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的《诗经》《尚书》《春秋》《左传》《论语》《礼记》《孝经》等儒学典籍残卷,更反映出中华文化在新疆开花结果的史实。潘岳说,各方传入的文化之所以能在这里发展,说明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潘岳说,国际上把新疆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描述成“被同化”是违背事实的叙事体系,是对中国历史的无知。西域各族人民自古以来也同是中华文化的共同创造者。中国著名农书《农桑撮要》是高昌畏兀儿农学家鲁明善所著;汉传佛教的《金刚经》等多部典籍,是龟兹高僧鸠摩罗什所翻译,他创造的“慈悲”“世界”“觉悟” “苦海”“爱河”等词汇成为今天汉语中的常用词;元代畏兀儿人廉希宪是忽必烈的宰相兼儒学大师,力推中华文化,今天北京高校云集的魏公村,就是以廉希宪的魏国公封号命名的。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代代相承。元朝取代了宋朝却为宋修史,明朝取代了元朝却为元修史,清朝取代了明朝却为明修史,在元朝推动恢复科举制、为宋修史的康里巎巎也是西域蒙古族人。中华文化共同体是由包括西域各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新疆与中原最终同属于一个政治共同体,是经济、社会、文化共同体发展的必然结果。
关于外界担心的“新疆同属于一体,没有‘多元’”的问题,潘岳表示,按照西方“多元主义”思路,多元和一体总是有些矛盾。但中国哲学总能使多元与一体、相互矛盾的事物辩证统一。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中国学术思想史上重要的“儒释道合流”现象。原始佛教通过新疆刚传入中原时,其不事生产、不敬祖先、不孝父母、不敬王者的教义与中国的儒道思想产生了冲突。但最终结果是,佛教吸收了儒家的忠孝伦理,调和了因果轮回与父母孝悌的关系,吸收了道家的体悟方式,形成了中国化佛教。而儒家也吸收了佛教的性理之学,形成了中国理学。今天,儒释道三家并没有变成一家,体现的是哲学的多元;但三家思想又交融成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更大共同体,体现的是一体。
潘岳举例说,不管是佛教进入中国,还是伊斯兰教进入中国,都经历了碰撞融合,都成为中国化的佛教与中国化的伊斯兰教。这种碰撞融合,不是为了消灭彼此,而是为了提升彼此,交融出更先进的文明。新疆故事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潘岳建议:“世界上凡关心中国的政治家与学者们都应当了解研究习近平主席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他说,这种结合产生了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新的文化思想。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连续性相结合,决定了中国道路蕴含着从未中断的文明逻辑。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创新性相结合,决定了“结合”不是复古,而是开启新的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统一性相结合,决定了国土不能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基本理念。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包容性相结合,决定了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和平性相结合,决定了中华文明始终追求美美与共和平共赢。一个数千年基本没发生宗教战争的中国,一个数千年从不搞殖民扩张与文化强制输出的中国,其和而不同、多元一体的经验也许能为今天世界上仍存在的民族宗教冲突问题提供借鉴。
潘岳在讲话中表示,作为多元文明交融荟萃之地,历史的新疆与未来的新疆,必会坚持多元一体道路,建设更加安全和谐的新疆;必会更好地发挥枢纽作用,联结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必会更好地发挥支撑作用,打造 “一带一路”建设核心区;必会更好地保护各民族优秀文化以丰富发展绚丽多彩的中华文明。因此,新疆不仅仅是中国的新疆,也是世界的新疆。让历史、今天、未来的新疆走向世界,是我们共同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