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考古文博系教授韩建业:黄河流域彩陶文化在新疆的出现 是新疆纳入早期中国文化圈的重要特征
近日,由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和喀什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新疆的历史与未来”国际论坛在新疆喀什举行。本次论坛围绕中央民族大学考古队在喀什地区发掘的中国最西端的古代大型地面佛教寺院——莫尔寺遗址的考古成果,旨在以考古、历史领域的国际交流,推动新疆历史人文的多元一体研究,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来自中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澳大利亚、埃及、德国、匈牙利、意大利、蒙古国、俄罗斯、美国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共170余人参加论坛。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吴玉章学者讲席教授韩建业发言 中国网郑亮摄影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吴玉章学者讲席教授韩建业在“新疆考古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圆桌论坛上分享早期中国文化圈对新疆区域的影响以及早期东西文化交流的学术观点。
他说,根据考古发现,中国新疆地区在几万年之前就有古人类活动。距今五千年左右,在新疆的通天洞遗址就已经发现了来自于西方的小麦以及来自华北等地的小米两种作物在这里交汇。这是新疆作为多元交汇区域的一个重要力证。距今四千多年前,新疆进入青铜时代,再往后进入早期铁器时代,文化和人群从不同的方向进入新疆,与新疆当地人不断地交往、交流、交融,而且越来越频繁。
为此,韩建业教授列举了一个现象,他说:距今四千年左右,中国夏朝时期,在东疆地区的哈密天山北路等墓地发现了来自甘、青地区、黄河流域的彩陶文化,最早的和马家窑文化的遗存很像,往后天山北路文化的彩陶还是这样的大谱系,小米等农作物被带到新疆,意味着至少新疆东部地区已被初步纳入早期中国文化圈的范畴。
韩建业教授表示,彩陶在新疆地区的出现和黄河流域有关系,是中国文化圈的一个重要特征。到了距今3500年以后,新疆地区的彩陶从东疆地区扩展到新疆中天山地区,如吐鲁番、乌鲁木齐等地,往南扩展到了河径、河朔等地,中天山、西天山,天山南北全部都出现了彩陶文化。这是新疆在早期中国文化圈内得到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证据。到了汉代以后,中国文化圈进一步发展壮大,还有很多交融、交汇的事情不断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