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图 片>

第500张地图发布 他们将重庆人的生活融入地图

2024-08-29 09:02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中国网重庆8月29日讯(记者杨佳)十一年前的今天,2013年8月29日,全国测绘法宣传日活动当天,重庆市规划局(现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现重庆市地理信息和遥感应用中心)发布一张《重庆主城赶场地图》,这便是中国地图领域著名的“每周一图”故事的起点。

吴迪是“每周一图”制作团队的一员,她告诉中国网记者,“赶场”就是赶集的意思。

“大家都以为在(重庆)中心城区已经没有可以赶场的地方了,但是我们做出来在地图上有120多个赶场点,”吴迪向记者描述了她眼里“每周一图”的开篇之作。

去年,为纪念“每周一图”十周年,他们又发了一张《重庆赶场地图》。

这张新的《重庆赶场地图》覆盖重庆全市38个区县,赶场点的数量达到了1300多个。很多行政单位都不掌握这些数据,“每周一图”团队就一个县一个乡一个镇的打电话核实……

每一张地图背后,隐藏着很多不为大众所知的工作。

“我们是一个多元化的团队,有人文历史、美术设计、地理信息、土地资源管理、测绘地理信息等专业的同事,还有导演专业的,”“每周一图”团队成员王馨怡向记者介绍了整个团队。

这是一个年轻的团队,现有11名成员,有不少“90后”,平均年龄约33岁。

每周一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确定选题。压力就给到了创作团队?

选题还难不住这群年轻人。时令节气、重大事件、时事热点,包括地理爱好者和粉丝的反馈都能成为他们的选题。

经过团队头脑风暴确定选题后,就要开始找数据。

这些年,中心汇聚的海量地理信息数据、互联网大数据、官方权威发布数据、团队实地调查收集的数据、读者反馈的信息,共同构成了“每周一图”的数据来源。

归拢好数据,接下来进行制图表达,经过审核后就会发布,这些工作都要在一周之内完成。

电影打卡地、星空拍摄露营地……“只要了解到,我们就会记录下来。”王馨怡告诉中国网记者。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宣教中心主任张喻更喜欢用”热爱这个城市“来介绍这群年轻人。

因为热爱,即便是周末,他们会自发地去探索重庆,不断地发掘重庆的地理文化。

“每周一图”团队没有停歇过,每周一期,坚持了十一年。这是一个接地气的团队。他们让一张地图包含了重庆的方方面面。这张地图的内容既要新鲜,又要老百姓能够接受。

今天,2024年8月29日,在第21个全国测绘法宣传日,“每周一图”第500期——《世界的重庆》发布。地图对重庆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知名度和特色的资源、元素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呈现,在宣传重庆独特文旅资源的同时,也在增强重庆人的文化自信。

实际上,“每周一图”全球视野的对外传播探索早已开始。2015年,他们就与一家外宣刊物合作,推出了《100张重庆地图与100种重庆生活》的专刊,介绍重庆文化和城市生活。2017年,他们又与外经贸部门相关机构合作编制了英文版的《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图》,将重庆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给全世界。

据王馨怡介绍,目前团队正在与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外语学院合作,将”每周一图“多语化。他们希望让更多的受众了解重庆,特别是“144小时过境免签”的外国友人。

很多了解“每周一图”团队的人,介绍他们时都不约而同地说这是一个“年轻”的团队。或许是为了说明这个团队的活力,这种活力表现在他们多元化的选题和产品。

他们还在运营”八二四研究所“的公众号和视频号。一张图承载不了的内容,他们会转化成更深度的文章,又或是生动的影音内容,用不同的形式呈现给不同需求的读者。此外,他们还在尝试制作新媒体产品,将地图产品数字化,增加更多的互动内容。

地图作为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产出的重要文化产品,既是各种地理信息的载体,也是知识和文化传播的平台。“每周一图”以丰富多样的地图文化产品服务国内外受众,不仅受到读者的关注,也引发媒体争相报道,逐渐发展成了一种文化现象。“每周一图”通过地理信息为文化传播赋能,以重庆语境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国自然资源部门通过地图产品提供文化服务创新实践的成功样本。

在重庆市地理信息和遥感应用中心的墙面上挂满了“每周一图”。主题有重庆的地名、土特产、民俗、民族、河流、湖泊、老字号等。

“每周一图”这个团队隶属重庆市地理信息和遥感应用中心,“每周一图”只是他们工作中的一部分,他们还在从事一些规划的策划和研究工作。他们曾获得第二届全国“感动测绘”人物(团队)奖,主职还是支撑规划和自然资源工作。“每周一图”成为大众了解重庆、了解他们工作的起点。

【责任编辑:赵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