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非遗小香包绣出乡村“锦绣图”
中国网11月21日讯(记者 王瑞芳 伦晓璇)在2024全国劳务协作暨劳务品牌发展大会的甘肃展厅现场,一位庆阳香包绣女正在飞针走线,手下的牡丹金鸡图栩栩如生,而外界喧嚣仿佛与她无关。
庆阳香包绣 中国网 伦晓璇 摄影
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刘兰芳介绍,在场的绣女是一位聋哑女孩。通过“庆阳香包绣制”这个非遗品牌,带动了4000多人就业,也吸纳了不少残疾人就业,平均每人年收入在2万块钱左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刘兰芳 中国网 伦晓璇 摄影
庆阳市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依托香包小产业,带动经济大发展,着力培育打造了“庆阳香包绣女”劳务品牌。截至目前,庆阳香包产品20大类5000多个品种,年产1.5亿件,产值1.2亿元,庆阳香包绣女劳务品牌从业人员10万人,带动群众人均年增收1.1万元。
“如今我们的绣女团队更加壮大了,无论接什么样的大单子,都有信心完成,为我们乡村振兴助力。今天我们有了自己的品牌,可以名正言顺地用品牌去做出口业务,目前业务已经走向10多个国家。”刘兰芳自豪地说。
庆阳香包绣 中国网 伦晓璇 摄影
近年来,庆阳市各级政府把庆阳香包绣女劳务品牌作为促进脱贫劳动力就业致富的主要途径,高标准谋划,全链条培育,多方位提升,精准化打造,已培育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200户代表性企业从事庆阳香包生产和销售。
据介绍,“庆阳香包绣女”劳务品牌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探索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新路径,实现了技能性与规模化、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承的融合统一。刘兰芳、贺庆春等一大批庆阳香包绣制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庆阳香包产业发展带头人,为品牌发展壮大提供了技术和人才支撑。
庆阳香包刺绣是中国民俗学会命名的“庆阳五绝”之一,有浓厚的黄河流域风格和典型的中华元素。刺绣风格立体饱满,颜色艳丽粗犷,充分展现出黄河儿女的精气神。中国网 伦晓璇 摄影
随着刺绣艺术的商业化和市场化,庆阳绣包作品逐渐被市场认可和接受。通过电商平台、手工艺品市集和文化旅游活动,她们的刺绣作品得以远销国内外,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刺绣产业的发展,不仅为聋哑女性及其他残疾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也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动力。
“庆阳香包绣制”劳务品牌根植非遗文化传承,以灵活的就业方式,促进妇女群体实现就近就地高质量就业,绣出了一条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