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图 片>

奔赴山海 建证“国际”——国际公司成立10周年发展纪实

2024-11-25 14:27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兴都库什山南麓、卡巴拉斯海岸线、俾斯麦山脉腹地……从亚欧大陆到大平洋东岸,从南非高原到千岛之国,中国十九冶的海外建设者奔赴在世界的各个角落。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一条条团结线、幸福路正沿着“丝绸之路”铺就,而国门外的奋斗故事也沿此不断上演。

走出国门:同风而起闯天涯

中国十九冶国际化的基因镌刻在历史中,融在基因里。

1983年7月起,历经3年,中国十九冶先后承建约旦王国南方水泥厂员工住宅小区工程、塔菲拉军事学校和亚喀巴港到约旦首都安曼的道路工程,项目施工高峰期时,来自中外的100多号人员共同施工。

1986年5月,约旦国王侯赛因出席塔校工程的落成仪式,塔菲拉当地民众在参观学校时深情地讲道:“感谢中国人为我们建了一个这么好的学校。”

从约旦王国开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澎湃大潮,中国十九冶沿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完成了“走出大山、走出冶金、走出国门”的惊天蜕变。

约旦、卢森堡、德国、巴布亚新几内亚(以下简称巴新)、巴基斯坦、越南……至本世纪第二个10年开启,中国十九冶陆续参建了一批重大海外项目,足迹踏遍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几十年来的积累,拥有对外援助成套项目A级实施企业资质,受到欧盟CE-EN1090钢结构认证,系中国对外承包商会会员,公司的国际化经营发生了质的改变。

2013年,伴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中国十九冶不断加快“走出去”步伐,为进一步提高国际工程市场竞争能力,完善运营管理机制,2014年,中国十九冶国际工程分公司(以下简称国际公司)成立。

纳米比亚MR125公路项目

以此为新的起点,十年间,国际公司承担起中国十九冶海外事业主力军、排头兵责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深入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和其他领域建设,深化工艺装备、工程技术、施工标准、项目管理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企业资源配置能力、价值创造力和国际品牌影响力,承建了一大批优质的项目,阿富汗、巴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尼泊尔、纳米比亚(以下简称纳米)、委内瑞拉、阿尔及利亚,平均每年开拓1个新国家市场,海外签约合同数共100余项,不断夯实中国十九冶海外业务基本盘,用建功海外的信念,在国际上擦亮企业品牌。

融入世界:“三变”之间绘版图

从走出国门,到融入世界,国际公司不断夯实企业海外业务基本盘,用一次次华丽的蜕变,绘就了公司高质量发展的版图。

——第一变:聚焦主业厚植优势  着力形成多元化发展布局

错落有致的生产车间、井然有序的开采现场,与碧澄的天空、洁白的雪山深情遥望,不远处,查尔瓦瓦丘小镇静卧在群山中……从空中俯瞰,由公司参与建设的秘鲁库斯科拉斯邦巴斯矿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正徐徐展开。从南海岸的钢铁巨龙首钢秘鲁1000万吨铁矿扩建项目到海拔4000米的拉斯邦巴斯三号球磨机项目,在雪域之巅的十九冶人用实际行动创造了秘鲁冶金工程建设的奇迹。

秘鲁首钢秘铁扩建项目

从巴新东高地省亨加诺菲桥出发,沿着公路往东行驶,在群山褶皱中,云雾、草原、高山、森林、穿梭往来的车辆、社区市场熙熙攘攘的人群,排列组合出日复一日的浪漫与宁静;咖啡豆、椰干、茶叶,周边社区的经济作物沿着中国十九冶修建的巴新高地公路驶向港口,驶出远洋。穿梭原始部落,十九冶人倾心打造建成了巴新这条最长跨越四省的唯一生命通道,为全面加快巴新基础设施建设贡献中国力量。

巴新高地公路项目一期

宽敞明亮的教学楼、规模宏大的礼堂大厅、伊斯兰传统纹样的建筑图案、醒目的红色‘中国结’。阳光下,喀布尔大学师生们攒动的人影与中庭广场上的“中国援建”标识相映生辉,一砖一瓦间传递着“润物无声”的文化交流与情谊相连。中国十九冶在此先后成功建设援阿富汗喀布尔大学中文系教学楼和招待所项目、综合教学楼和礼堂项目,这所称作“弹坑上的象牙塔”的古老学府,在中国援建团队的齐心努力下,在阿富汗师生的期盼中,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地面,重型机械震耳欲聋,重型卡车来回穿梭,600余名中外籍工人们忙碌有序,一派“热辣滚烫”的建设景;吉隆坡MULTIBAY酒店公寓项目建设现场,十九冶的建设者们以“忙得飞起”的状态,全力朝着目标狂奔,眼前的高楼正以7天1层的速度不断向上生长,拔地通天,冲向云霄。作为马来西亚国家级发展项目,项目最高层高为217米,未来将成为吉隆坡的标志性超高层建筑,作为一座城市的骄傲,重新定义吉隆坡的中央商务区地位。

拥有“四特八甲”资质、具备“投融建营”全产业链业务水平、是中国中冶所属单位中唯一承担过冶金工程全流程施工的综合型建筑企业……在中国十九冶闪耀的核心竞争能力下,国际公司始终牢记央企的责任与担当,从主责主业出发,依靠强大的建造实力和创新创造活力,建成了一系列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高品质项目:如巴新瑞木镍钴项目、纳米湖山铀矿项目、纳米硫磺制酸厂项目、秘鲁首钢秘铁扩建项目等冶金及工业工程,巴新高地公路项目一期、巴新新爱尔兰省凯维恩市市政交通道路项目、纳米比亚MR125公路项目等基础设施路桥隧工程,援巴新尤亚公路项目、援阿富汗喀布尔大学中文系教学楼和招待所项目、援阿富汗喀布尔大学综合教学楼和礼堂项目、援尼泊尔吉利中学项目等援外工程,充分发挥出“冶金建设国家队”“援外建设排头兵”实力。

以精品工程推动区域经营滚动发展和业务板块提档加速,海外市场之路越走越宽广。截至目前,国际公司管理境外分公司2家,子公司2家,办事处1个,聚焦道路工程、矿山工程、房屋建筑工程,海外业务覆盖东南亚、中亚、大洋洲、南美州等区域,形成了多国家多板块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第二变:乘势而上抢抓机遇 加快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

危机中育先机、变局中开新局。2020年世纪疫情之初,面临着海外疫情肆虐的恶劣环境,中国十九冶首次提出“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个战场一体化统筹推进” 的国际公司发展新战略。

走入边疆,放眼世界。在新的历史节点下,国际公司紧密聚焦企业“一核两高两带八点”战略中“两带”的顶层设计,以“国际国内双循环”为引领,充分发挥新疆作为中亚、东欧市场桥头堡的辐射作用,深入推进属地化管理和协同化发展。

在天山以南的苍茫戈壁之上,十九冶的建设者们在平均气温6℃的戈壁风沙环境下,60天内完成8590吨主体钢结构安装,成功建设了丝绸之路南向通道的重要物流枢纽策勒津和陆港—中转区项目;在“沙漠之心”阿拉尔市,公司助力师市打造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新疆样板”,成功建设了兵团南疆心血管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进一步提升南疆人民群众医疗卫生保障水平。

策勒县津和陆港建设项目——中转区项目

在天山以北,提前高质量建成师市重点建设项目石河子第二小学提升改造工程,为前身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子女学校的名校注入生机活力;在新疆丝路天山国际食品城内,成功建设了新疆首家工业旅游园区、首个绿色发展食品加工生态园区新疆七一生态酿造产业园项目,助力百年民企“老字号”换新颜。

4年来,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上,国际公司积极践行国家、企业发展战略,服务新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承建多个重点项目,涉及医疗、教育、民生、物流、食品等关键领域,在新疆这片充满希望的大地上,用实干绘就项目建设的精彩画卷,逐步成为新疆建设发展进程中的坚定支持者、重要参与者,奋力擘画国内国外、陆地海上双通道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第三变:深耕当地共结硕果 属地化管理助推“软联通”

“外籍员工是外国人,却不是外人。”

39岁的阿富汗翻译Aziz已经在阿富汗公司工作7年,参与了两个援外项目的建设,在他看来一切交流和合作首先要建立在人与人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工作中他非常乐意成为中阿员工之间的桥梁,热衷于帮助同事们克服语言文化上的障碍。“参与孔子学院的修建,让我对中国的文化、礼仪有了更多认识,阿富汗基础设施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的帮助。”

多年来,阿富汗项目团队坚持以充分尊重当地人民宗教信仰、文化习俗为前提,持续开展与当地员工的定期座谈活动,席地而坐、促膝长谈,一盏阿富汗红茶下肚,心与心的距离不断拉近。

在一系列的措施下,当地员工愿干、肯干,在工作中表达意愿,建言献策,在项目的施工过程中,从未发生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突发事件。Jamshid、Aziz、Zabi等已经在项目部工作了5年以上的外籍员工更是在阿富汗疫情严峻的情况下,不惧危险,主动前去陪护因病住院的中方人员,白天黑夜轮番值守。

援阿富汗公务员低造价住房项目经理杨元平说:“这么多年来,他们把项目当成了家,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家人。”

援阿富汗喀布尔大学综合教学楼和礼堂项目

在项目实施的高峰期,共有300余名外籍员工在现场作业,项目直接为当地提供600多个就业岗位,如今的喀布尔大学校园内,依旧有着阿方员工驻守,为校园的设备设施使用进行着技术培训与指导,一大批有着中资企业工作经历的当地翻译、管理、技术人员成为项目推进乃至阿富汗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力量。

“属地化是我们在巴新开展工程建设的永恒课题,管理得当对于促进企业本土化经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巴新高地公路二期项目经理张萌表示,跨国项目的建设,离不开中外双方的沟通与合作,而属地化经营是最有效的融合途径,同样也是实现“软联通“的必经之路。

巴新高地公路项目,是亚洲开发银行(ADB)在巴新贷款支持的重要项目,公路沿线涵盖巴新60%人口,同时也是中资企业在巴新执行里程最长的公路项目;项目使用巴新及澳洲规范,来自韩国、菲律宾、越南和巴新的监理方共同参与,其道路桥梁工程施工线路长,运输难度大,交通安全风险高、雨季时间长等难题。

“相比于工程建设,更大的困难在于‘沟通协调’。公路沿线横跨100多个原始部落,地域保护主义非常强烈,在推动项目建设中往往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巴新高地二期项目地方关系部部长的唐洪辉说道。

面对属地化建设的困难,项目部采取“对外开放对内教学”的方法开展工作。对外前往每个社区部落选择当地有威望有文化的人员作为对外公共关系联络员,充分学习了解当地每个部落间不同的习俗礼仪、风土人情、社会关系等,在掌握与之交往的禁忌、原则问题后,真诚地与部落居民沟通,充分宣传项目建设利好,开展属地化招聘;定期开展和参与文化学习交流活动,与当地居民、外籍员工共同参与中巴传统节日,学习当地语言。

对内则是组织开展外语学习交流、安全知识培训等活动,明晰现场的安全风险,掌握消除安全隐患的方法,通过培训讲座与日常操演,中国师傅点对点指导外国徒弟劳动技能,培养了一大批懂语言,会技术的外籍员工;大家共同奋斗在横跨60公里,纵深200多公里的原始森林、高山草地中,成功助力巴新高地公路项目一期于2023年12月15日顺利完成全线验收移交。

聚焦中外籍员工“传帮带”,十年间,公司各海外项目滚动培训外籍员工12000余人次,在大干高峰期,最多有1617名外籍员工奋战在各海外项目现场,与中方员工一道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国之大者  “一带一路”携手行

“一看就懂、一教就会、一干就成。”2023年8月3日,公司收到巴新莫若贝省SINGSING CREEK社区感谢信,对巴新高地项目为当地多个社区传授菌草养菇种植技术并分发菌种以供当地居民种植的举动表示感谢。巴新菌草,这个被当地人亲切称呼的“中国草”,已成为东高地省第二大产业,为当地带来了一场农业革命。

如今,在公司的志愿推广与传播下,菌草种植技术已在巴新高地公路项目沿线9个社区220户居民得到有效的应用实施,随着道路的建设,这个跨越山海,寓意着脱贫致富的菌草在当地生根,沿着道路星星点点地推广开来。

10年,在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道路上,国际公司有着这样一份“别样”的数据单:各海外项目助力中国政府“春苗行动”的开展,共协助171名海外侨胞、中资机构人员接种新冠肺炎疫苗;积极联系中国援巴新医疗队在巴新各地开展义诊5次,协助义诊当地居民人数达500余人次;各海外项目积极组织开展如参与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接待服务、汛期大型抢险救灾、志愿维护当地学校设施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30余次,共收到来自阿富汗发展与土地部、巴新国家工程部、巴新新爱尔兰省政府、中国驻巴新大使馆等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感谢信、称赞表扬信、奖杯19个。

参与中国援外医疗队义诊活动

铺通共赢大道,屡结累累硕果。从软硬联通到民心相通,国际公司认真履行央企责任,将建设理念融入到当地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规划之中,积极参与项目所属地志愿服务、促进当地劳动就业,不断用着实际行动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吃水不忘挖井人”,在援阿富汗喀布尔大学中文系教学楼和招待所项目移交仪式上,喀布尔大学孔子学院学生代表用字正腔圆的汉语,引用这句古老的中国谚语向中国政府和人民表示感谢,阿富汗高等教育部在议程中特意增加了向项目部管理人员颁发感谢信的环节。

“我们修建的不仅仅是一所大学,更是中阿文化交流的桥梁。”

国际公司作为中国十九冶向国际社会、海外公众展示企业形象的重要窗口,坚定扛起主动服务和融入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时代使命,始终坚持传播中国故事、中国标准、中国方案,坚定不移地维系着与其他国家文化相互融合贯通的纽带,并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国际传播经验和亮眼答卷。

以“小切口”反映“大视角”。聚焦推动目标国经济社会发展、造福当地民众的生动实践和鲜活案例,公司深入挖掘项目建设其背后存在的“情感故事”,以“平视角”展现出一个人命运背后的“大事”,在润物无声中,实现与海外受众情感上的共鸣,助力中国理念的落地生根。在中央电视台(以下简称央视)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话 有理儿》特别报道中,以中国十九冶当地外籍员工Jamshid的视角,用汉语讲述了他在参与援阿富汗喀布尔大学8年工作期间的收获和感悟,看着教学环境的点滴变化,Jamshid很欣慰能够为中国“一带一路”伟大倡议贡献力量,为阿富汗的孩子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希望他们通过学习获得更好的未来,把阿富汗建设成为像中国这样美丽的国家。

扩大对外交流载体。以企业“开放日”、组织参与富有传播意义的文化交流活动、比赛等形式,开放促进沟通,探求中外文化“最大公约数”用责任赢得信任,树立可亲、可信、可敬的中国企业形象。近年来,巴新前任总理、新爱尔兰省省长Julius Chan爵士曾多次到访中国十九冶,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成为了企业与政府合作的典范,在当地的项目建设中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益;而在传播中华文化交流方面,援阿富汗喀布尔大学项目曾2次参与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举办的“汉语桥”阿富汗赛区活动、喀布尔大学孔子学院开展的联欢活动以及大使馆举办的青年座谈会活动;以国际公司援阿富汗喀布尔大学、巴新高地公路、石河子第二小学等项目为背景拍摄的参赛作品先后荣获第一届、第二届、第四届“一带一路”百国印记短视频大赛特殊贡献奖、人气短片奖、Z世代之声奖,总计播放量达700万次。

紧抓时事热点节点。在对外传播方面,公司保持鲜明的“进行时”“行进感”,近年来紧抓“一带一路”峰会、“APEC会议”、“春节”等热点、节点契机,央视《共同的建造》《华人世界》《第一时间》,湖南卫视《我的青春在丝路》等先后多次推出项目建设及人物专题,5年来,人民日报社、央视、新华社、国内地方卫视、项目所在国主流媒体共参与报道国际公司人员及承建的项目50余次,一系列的宣传报道,充分展示出中国十九冶积极参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助力中国援建、海外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良好央企形象。

党建引领 凝心聚力促发展

从国家三线建设的号角中起源,到41年前首次踏出国门,国际公司将红色基因根植血脉,始终坚持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为遵循,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为公司砥砺前进加压助力,为公司持续健康发展指明前进方向。

“有太多和我一样的老同志,和他们相比我并没有做出过什么轰轰烈烈的事,只是踏踏实实地想办法把工作做到最好。”2022年7月,一堂沉浸式党课在中国十九冶企业文化展厅举行,活动中受邀主讲的公司攀枝花市劳模和中冶集团劳模以“情景式”讲授的方式,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党课,他们以“我的火红年华”为主题,讲述了自已与中国十九冶海外事业共同成长的经历,并与现场党员进行互动,在广大党员和团员青年中引发强烈反响。

“讲国际故事 与麓湖同行”党建共建活动

始终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公司党委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党课开讲啦”、党建共建等方式,充分利用学习强国主题街、企业文化展厅等学习教育多维矩阵,盘活资源,创新形式,通过沉浸式、互动式、竞赛式“三式一体”深化广大党员同志对学习内容的内涵式理解,通过一次次生动的教育活动,让党性教育入脑入心。

将党建工作做细做实,想方设法提高员工幸福指数,公司党委将学习教育与深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紧密结合,用“小行动”保障“大民生”,用“微实事”托起“大幸福”。一方面公司高度重视员工思想工作,通过走访谈心、问卷调查、开展海外员工家属新春活动等方式,定期对海外职工工作、生活、心理、困难等状况进行全面梳理和摸底,贴近一线及时了解员工思想动态,以领导干部走访慰问员工家属、开展境外人员接返等多种形式加强人文关怀;另一方面通过“活动联办、品牌联创”新途径,积极打造富有“国际”特色的党建文化品牌活动,创建并常态化开展“丝路同行·职工大讲堂”、“从心出发”海外职工心理健康讲座、“青音朗朗话未来”青年员工交流座谈会、“一见青心”联谊交友等活动,聚焦职工“急难愁盼”问题,聚力打造国际“家”文化。

青年员工交流座谈活动

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海内域外,国际公司高擎一面面鲜艳的党旗,充分发挥各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围绕“四个一批”创建凝聚生产经营大干合力,确保党建与生产经营同频共振。

从项目一线逐步成长的青年共产党员曹炳森,自2020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就扎根在阿富汗参与援外项目的建设,曾经历过阿富汗撤侨、政权更迭、当地大规模疫情爆发,在援阿富汗公务员低造价住房项目筹备复工前期,现场仅他一名中国人,他带着阿方兄弟奔走在当地政府与项目现场。

他说:“在入职期间我们新员工就有看过阿富汗项目杨元平、曾令娟、毛朝斌等党员同志的在媒体上的采访专辑,在战火纷飞的艰苦条件下,他们长期拼搏在海外援建工程的一线,特别是后来在项目工作与前辈们接触的时间里,他们身先士卒、勇挑重担的形象使我深受鼓舞,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选择和努力方向,跟随他们的脚步不断前行,克服困难。”

回首过往,跨越山海,十年来,中国十九冶国际公司承建的一个个项目,是属于“青春”的故事,是属于“榜样”的故事,更是中国建设者投身“一带一路”建设的故事,从恢宏磅礴的“大写意”到精谨细腻的“工笔画”,他们奔赴在共建“一带一路”的一线,以其刚烈的气质、果敢的行动,敏锐感受时代风云变迁,克服重重困难,将中国质量、中国标准、中国速度带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过精品工程、满意工程,不断“建证”着当地人民安居乐业、丰富精神生活。

面向未来,步履不停,国际公司正阔步行进在“一带一路”下一个金色十年的前进道路上,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矢志不移接续奋斗,为项目所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奋力谱写中国十九冶海外事业高质量发展崭新篇章!(供稿人:国际公司 杨丰与)


【责任编辑:赵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