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图 片>

燃!中国“人造太阳”创造“亿度千秒”世界纪录

2025-01-21 07:39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新华社合肥1月20日电(记者徐海涛、陈诺)“998、999、1000……”大屏幕上的数字最终定格在1066,原本安静的控制大厅一片欢呼。1月20日,我国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在安徽合肥创造新世界纪录,首次完成1亿摄氏度1000秒“高质量燃烧”,标志我国聚变能源研究实现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的重大跨越,对人类加快实现聚变发电具有重要意义。

1月20日,EAST物理实验总负责人龚先祖(左四)和团队成员在实验成功后庆祝。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EAST形如“巨罐”,汇聚“超高温”“超低温”“超高真空”“超强磁场”“超大电流”等尖端技术于一体,近百万个零部件协同工作,拥有专利近2000项。十余年来,EAST历经15万多次实验,最终实现“亿度千秒”的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攀上新的科学高峰。

太阳,普照万物,它的巨大能量来自内部的核聚变反应。而“人造太阳”是要在地球上实现可控的核聚变反应,追求“能源自由”。

从长脉冲高约束模运行60秒、100秒到2023年的403秒、如今突破1000秒,近年来中国自主研发的“人造太阳”不断刷新世界纪录,让中国聚变研究跻身世界前列,也为全球聚变堆建设提供重要依据。

“聚变反应达到千秒量级才能自我维持,跨越‘亿度千秒’意味着人类首次在实验装置上模拟出未来聚变堆运行所需的环境。”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宋云涛说。

  1月20日,EAST物理实验团队在实验成功后庆祝。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在实验参数跨越的背后,是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的跨越。磁约束核聚变,就是让等离子体在“笼子”里沿着“磁跑道”奔跑,进而聚变释放能量。

“以前笼子里跑的是‘小绵羊’,这次实验是一群试图脱缰的‘野马’,考验着装置各项系统的稳定性。”EAST物理实验总负责人龚先祖介绍,科研人员提升加热系统稳定性、控制系统精准性、诊断系统精确性,解决了等离子体物理集成、壁材料排热等前沿问题,显示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系统科技能力。

据悉,下一代“人造太阳”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已完成工程设计。根据中国磁约束核聚变路线图,未来瞄准建设世界首个聚变示范电站。

1月20日,EAST物理实验总负责人龚先祖(右)和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陆坤拥抱庆祝。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这是1月15日拍摄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这是1月15日拍摄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1月20日,EAST物理实验总负责人龚先祖(中)在实验过程中和团队成员交流。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1月20日,EAST物理实验总负责人龚先祖在实验过程中观察数据。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1月20日,EAST物理实验团队成员在实验中观察数据。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1月20日,EAST物理实验团队在实验中观察数据。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1月20日拍摄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控制大厅。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1月20日拍摄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控制大厅。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1月16日,在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控制大厅,EAST物理实验总负责人龚先祖(右一)在一次冲击实验后与同事交流实验数据。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1月18日,在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控制大厅,EAST物理实验总负责人龚先祖在一次冲击实验中与团队成员交流。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责任编辑:杨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