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年俗闹新春|舂锤声声糍粑香!传承手艺联结亲情
时至腊月,湖南洪江的百年古城中又一次传来阵阵舂锤声响。随着春节的临近,居住在古城中的居民们又开始进入了筹备年货的阶段。尹忠摄影
“拜年!拜年!糍粑上前……”一到过年,湖南洪江的娃娃们都喜欢把这段童谣挂在嘴边,可见年糍粑在当地百姓心中的地位。那软糯香甜的糯米年糍粑,在这里似乎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百姓们对新年美好祝愿的象征和联结亲情的纽带。
打糍粑是中国传承千年的美食手艺,也是中国民众庆祝春节的一个民间习俗。广泛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上海,浙江,贵州,重庆,四川,江西,湖南,福建,湖北,广西,安徽,江苏,云南,西藏,广东,海南等省、市和自治区都有,又以江西吉安井冈山、福建南平武夷山地区最为盛行。
制作糯米糍粑。尹忠摄影
湖南洪江的年糍粑制作工艺跟其他地区没有太大差别。制作糯米糍粑,首先要选择颗粒饱满、色泽洁白、无杂质的糯米用水浸泡一晚,让其充分吸收水分,这样在蒸制时更容易熟透,打出来的糍粑也会更加细腻香甜。
第二天,把泡好的糯米清洗干净,盛在高高的大木甑子里,放入蒸锅。在糯米上面戳几个小孔透气,这样可以熟得更快。蒸锅里的水要一次性加足,大火烧开后,用旺火蒸制。一般需要蒸制一个小时左右,直到糯米完全熟透,变得软糯黏稠。
打糍粑。尹忠摄影
糯米蒸好后,就可以开始打糍粑了。把蒸好的糯米趁热倒入木槽中,由两个身强力壮的人手执大木槌,开始轮番舂击。这个木槽是专门用来打糍粑的工具,事先木槽表面会涂抹一层薄薄的菜籽油或茶油,这样可以防止糯米粘连在工具上。
舂制糍粑的过程也很有欣赏价值。尹忠摄影
打糍粑可是个力气活,需要两个人配合默契,一上一下地用力捶打。随着木槌的起落,糯米在石臼或木槽中被反复击打,逐渐变得黏稠细腻,看不到饭粒。那阵阵的糯米香和打糍粑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温馨而美好的画面。
糯米在轮番舂击下逐渐黏稠。尹忠摄影
打糍粑的过程中,要不断地翻动糯米团,使其受热均匀,打出来的糍粑才会更加细腻。糯米被打成黏稠状后,能够拉出长长的细丝,就可以开始拧糍粑了。
把打好的糯米团从木槽中取出,放在抹了一层蜂蜡的桌子上。尹忠摄影
前来帮忙的女人手里蘸点蜂蜡,把打好的糯米团趁热捏成一个一个小笼包大小的团子。大伙儿一边忙活,一边拉着家常,好不热闹。尹忠摄影
打糍粑的日子,街坊邻居都会过来帮忙,人多力量大,不一会儿,桌面上已铺满了雪白的粑粑。打糍粑的过程特别让人难忘,男男女女齐上阵、热热闹闹尽开颜;老人们指点着,孩子们围着凑热闹,气氛热烈、让人心情愉悦。尹忠摄影
最后,用一个木板压在糍粑团上,几人跳上桌子一齐使劲踩压,小团子就被压成了饼状,一溜排开。尹忠摄影
把糍粑饼放入竹匾端入室内,放凉。尹忠摄影
等糍粑凉了,干了后,就可以一个一个叠在一起,一般五个一叠,整齐又漂亮。雪白的糯米糍粑素来是洪江人春节期间拜年送礼必不可少的佳品。尹忠摄影
糍粑的吃法有很多,最简便的就是烤糍粑:烧一盆炭火,就用铁夹(火钳)架在炭火上,放上糍粑,不一会儿糍粑表皮厚实,两面焦黄,满屋飘香的时候,就可以吃了。糍粑烤熟后从边上捣一个洞,再灌一些自制的霉豆腐进去,更增添了酥辣咸滑,那味道真是绝佳。尹忠摄影
糯米饭被打成糍粑后,入口除香糯温软外,还很有弹性,蘸上些添了黄砂糖的熟黄豆粉就更加酥甜,妙不可言,大人小孩都爱吃。尹忠摄影
煮糍粑。尹忠摄影
还可以把糍粑切成小块,佐以甜酒或白菜菜薹一起煮。这种吃法清甜适口、温软平和,令人难忘。或者,煎糍粑也不错,煮锅里稍放点油,待烧热后放入糍粑,用中~小火慢煎,适当放点盐,煎好后糍粑又是一番风味,口感又有不同。
糍粑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风味的传统美食。它不仅承载着中国人民对新年美好的祝愿,还联结着亲情、传承着手艺,这份浓浓的年味儿和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人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