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米深!“地下宫阙”匠心造 南京地铁6号线明故宫站施工侧记
四月金陵,梧桐新绿与秦淮河清波相映成趣。
4月13日,在这座沉淀着六朝烟雨、十朝风华的古城地下,南京地铁6号线明故宫站的施工现场,正上演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匠心对话。
图为:施工人员进行明故宫站设备区风管安装。张浩楠摄
明故宫站是南京地铁6号线全线最深车站,基坑深度达39米。“这样的‘地下深度’在国内地铁建设中都极为罕见。”中铁电气化局铁路工程公司南京地铁6号线项目经理张忠华说,然而,这并非普通的深基坑,他们是在文物和高校的“心脏”旁施工。
原来,施工区域上方地面,则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区明故宫遗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重要建(构)筑物,施工的每个步骤,就在精密仪器上动刀,容不得半点闪失。
图为:施工人员对明故宫站风管密封胶条粘贴。张浩楠摄
正因如此,车站设计采用了独特的“分层分坑”结构——负一层到负四层互不相通,负五层南北基坑互通形成岛式站台。“这样对地面原有建筑的影响降到最低,却让施工难上加难。”张忠华说,设计中,车站还融入了明故宫神韵,相当于建设两座“地下宫阙”。
越是难,越要啃下这块硬骨头!项目部成立了专项攻坚小组,采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先做虚拟模型,把飞檐斗拱、雕花窗棂都“搬”进模型里,反复推演装饰方案,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还原历史韵味。
“地下宫阙”如何选材?“找质量过硬又能‘讲故事’的材料!”材料挑选环节,项目现场质检员李江涛说,现代化石材纹理没有岁月沉淀的厚重感,而他们的目的就是让乘客一进站,就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经过数十轮筛选,团队终于找到纹理细腻、色泽温润的石材,仿佛将明故宫的砖石时光凝固其中。
“0.3毫米误差,必须调整!”施工现场,测量员段天乐举着高精度测量仪,一丝不苟地检查各项数据指标。
图为:施工人员对明故宫站设备区地面铺贴。张浩楠摄
面对作业人员的不解,段天乐严肃地说,误差肉眼看不见,但历史看得见。在他看来,这不是普通工地,而是要打造的地下文化新地标。
用匠心铸精品,现场施工人员常常趴在地上,拿着图纸反复比对,一待就是几个小时,只为让墙面图案对称、线条流畅。
如今,明故宫站逐渐展露新颜。步入车站,天花吊顶上的飞檐斗拱仿佛在诉说大明风华,墙面饰面板的纹理与色彩勾勒出历史的轮廓。
图为:南京地铁6号线明故宫站效果图。
这座凝聚着建设者智慧与匠心的“地下宫阙”,不仅是现代交通的重要枢纽,更是一座流动的文化博物馆。它让历史在地铁的呼啸声中苏醒,让现代与古代在地下空间完成了一场完美的对话,为金陵古城续写着新的传奇篇章。供稿人:丁玲、王维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