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图 片>

走进“中国智港样板间” 解密天津港强港建设新模式

2025-06-15 16:30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航拍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天津港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是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海上门户”、雄安新区重要出海口,同时也是“一带一路”与新亚欧大陆桥北方出海通道的重要节点。天津港年货物吞吐量稳居世界十大港口行列。向内辐射京津冀及中西部14个省市自治区,腹地面积近500万平方公里;向外通过147条航线通达全球500多个港口,成为连接东北亚与中西亚的桥头堡。

航拍天津港太平洋国际集装箱码头。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智慧港口领跑全球,国产化实现全场景赋能

在天津港太平洋国际集装箱码头,岸桥、场桥和智能运输机器人协同,实现全自动作业。2025年3月,全栈信创版新一代集装箱码头管控系统(JTOS)在天津港成功上线运行,实现了从硬件到软件的全面国产化。该系统历经7次压力测试、16次实船验证,攻克多船多线并发工况,实现场桥双钩装卸、设备标准接口等功能,成为可复制推广的“津港样板” 。

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运行的采用L4级智能水平的运输机器人ART。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在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这个拥有3个20万吨级泊位、岸线长度1100米、可接卸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船舶的码头上,天津港首创单小车岸桥+地面解锁站+水平堆场边装卸的全新自动化码头工艺,采用L4级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ART,双悬臂轨道吊结合智能交通系统实现内外集卡分侧作业,使整个码头高效运转,有序联动。同时,这种模式适用全球95%传统人工码头改造。

天津港在5G与北斗技术应用上坚持技术探索,开通190座5G基站,打造行业首个面向港口工业场景的5G专网,在远程操控、多车协同、智能理货等6大场景实现常态化应用,是全国首个5G‑A无人集卡场景试点。2025年2月,本地部署DeepSeek大模型,支撑PortGPT实现智能识别与分析,准确率超90%,成为港口AI应用标杆。

天津港太平洋国际集装箱码头的风电设备。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绿色码头实践描绘"港口+生态"协同发展新模式

还未走进天津港,便能看见码头风力发电机旋转的身影。天津港加速绿色低碳转型,打造风光一体化能源系统。随着东疆北防波堤50兆瓦风电项目2025年3月顺利并网投产,天津港集团在"零碳港区"建设道路上再添里程碑。该项目也实现了行业内新的突破,取得四项国内“第一”,为港口新能源开发注入了强大的创新动力。

截至2025年5月,天津港年绿电发电能力达3.4亿千瓦时,覆盖港区电力需求70%以上,节约标煤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4.8万吨。今年一季度,新能源车辆充电桩使用量创历史新高,近2400万千瓦时,可供重卡行驶1200万公里,环绕地球超300圈。太平洋国际集装箱码头获评全国首个五星级绿色港口,第二集装箱码头获得碳中和证书并再次获五星级评级,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两座“五星级绿色码头”的港口。

天津港红海滩景观。天津港集团 供图

天津港坚持“港口+生态”的发展模式,建成国内首个生态大气智能监测平台,完成4.5万株乔灌木种植和近1000万平方米海岸带治理,红海滩景观初具规模。2024年海域生物多样性调查发现鱼类89种、鸟类44种,其中包含5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2019年至今累计实施近1000万平方米海岸带生态治理,植被覆盖率大幅提升,“红海滩”景观已初具规模。一幅“工业+生态”的和谐画卷已经悄然而至。

天津港集团东疆港区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港铁联运构建对外开放“朋友圈”

天津港目前开通有38条海铁联运班列,连接北京、石家庄、邯郸等内陆城市,并已开通直达西部腹地的铁路线 。2025年1月,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快推进中欧班列集结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天津-石家庄”作为中欧班列“华北区域”集结中心的定位。获批集结中心定位以来,天津港积极发挥区位优势、陆上运距优势和口岸服务优势,积极推动陆桥国际班列快速发展。对内,充分发挥华北唯一中心站-天津中铁联集的优势,不断优化海铁换装流程,提升效率,全面提升中欧(亚)班列运行时效;对外广泛联系客户,解决班列运行中的实际问题,确保货物安全、准时运达目的地。今年前5个月累计完成63.8万标准箱吞吐量。天津港亚欧大陆物流新通道中的枢纽作用进一步凸显。

京津物流园已经逐步成长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冷链产品集散枢纽。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津门冷链新标杆 “城市大冰箱”赋能京津冀

作为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建设的重点项目,天津港远海供应链有限公司自2022年7月投产以来,以冷链物流为核心,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逐步成长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冷链产品集散枢纽。近6万吨总库容的冷库群,供应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冻肉、海鲜、水产品等 。作为进口商品入境的“第一公里”和消费端“最后一公里”,它不仅加速了生鲜品流通,更为三地公共餐桌提供了坚实保障。

京津物流园园区坚持绿色低碳建设,积极打造绿色智慧园区。科学利用场地屋顶发展光伏类清洁可再生绿色能源。“绿色”园区,冷库制冷技术采用二氧化碳绿色供能,大幅降低碳排放,有效实现低碳税和可持续绿色供能。

在京津物流园冷库中工作的工人。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据官方统计,今年1–5月冷链入库作业完成2.6万吨,同比上涨32.7%。其中5月份入库0.76万吨,同比上涨58%。如此亮眼的成绩,表明园区正在充分发挥“城市大冰箱”这一社会职能,努力为服务好老百姓餐桌贡献力量。

航拍天津滨海新区城市风光。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港产城融合 产业转型下的人文新景

天津港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码头和货场,还实现了港口与城市、产业与生活的深度融合,正逐步将“港口”变为“窗口”。天津港以“津港印象”等项目为代表,向游客展现天津港的发展历史和港口文化,成为市民和游客了解天津的重要窗口。2025年前5个月接待国际邮轮33艘次,旅客11.2万人次,稳居北方首位,“五一”假期还出现三船同时停泊的盛况。同时天津港大力发展冷链物流与特色商品进口,形成了以“水果快线”为代表的多元消费场景。至今为止进口车厘子超过3万吨,最短从南美抵京津冀仅需5小时,形成“港连万家”消费闭环。此外,天津港还举办“向海乐活节”、亚洲沙滩排球巡回赛、“泡泡岛音乐节”等,全面提升滨海新区城市文化活力。

航拍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渤海湾畔,夕阳映照下的天津港巨轮与起重机交相辉映,昔日的渔港如今已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枢纽,同时也是深度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着力打造我国北方地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天津港正在为构建现代化国际航运枢纽、助力天津“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建设注入新动能。

(中国网记者 郑亮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郑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