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族的驯鹿文化[组图]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0-15  发表评论>>

 
工艺品。晓勇摄

在大兴安岭的密林深处,生活着以狩猎和放养驯鹿为生的鄂温克人。这种独特的驯鹿文化已经延续了数千年。然而,今天,随着生态环境及生活方式的改变,鄂温克人的驯鹿文化正在走向消亡。

鄂温克驯鹿人也称鄂温克猎民(主要根据他们的职业特征并有别于其他鄂温克族而言的),是鄂温克族的一部分。他们是三百多年前从现俄罗斯境内的外贝尔加尔湖沿岸和列拿河流域迁徙过来的,并世代在大兴安岭过着游牧生活,1965年定居敖鲁古雅(鄂温克语意为杨树林茂盛的地方),1973年成立了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这里既是鄂温克驯鹿人的定居点,也是乡政府的所在地,位于大兴安岭西北麓的满归林业局经营区内,距满归镇17公里。

鄂温克人饲养驯鹿具有悠久的历史。相传,在很早以前,他们的8位祖先在山中狩猎,捉住了6只野生鹿仔带回饲养,久而久之,发展成了今天人工饲养的驯鹿。据有关专家考证,鄂温克人饲养鹿可追溯到汉朝以前,《梁书》中关于“养鹿如养牛”的记载指的就是这里饲养驯鹿的北方民族。由于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驯鹿在其他北方民族中都已先后消失,惟独在鄂温克猎民中得以延续。

驯鹿是一种生长在严寒地区的动物,对食物的要求和选择较高,以食森林中的苔藓为主,另外根据不同季节也喜欢吃一些青草、树叶、蘑菇之类。苔藓是一种低等植物,主要生长在大兴安岭西麓阴冷潮湿的地方,一年四季森林中都有,但生长非常缓慢。驯鹿冬季觅食则用蹄子刨开积雪。由于驯鹿的生活习性,加之森林生态的脆弱以及鄂温克猎民又是集中而居,成群放养,这给驯鹿的觅食带来很大困难,要解决这一问题,则必须靠频繁的迁徙。迁徙是鄂温克猎民游牧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他们生活在大兴安岭中最壮丽的篇章。

迁徙前,猎民们先将驯鹿集中在一起,并将部分能够乘骑和驮物的驯鹿系上笼头,拴在附近树上,一般较老实的驯鹿用来驮人,较生性的驯鹿用来驮物。这时猎民们开始整理什物,主要是拆卸“撮罗子”(“撮罗子”在鄂温克语中为房子之意)上的覆盖物。迁徙前的最后一项工作,是猎民们要将猎民点的所有用火扑灭。猎民的生活中一刻也离不开火,一般要在“撮罗子”内外各设一个火堂,用来做饭和取暖,还要点几堆火为驯鹿熏烟赶蚊虫。但是鄂温克猎民从未发生过火灾,他们是大兴安岭的护林防火先进单位。

迁徙开始了,队伍正中是年轻妇女牵着驮物驯鹿走在前面,一户接一户,队伍后面是骑在驯鹿上的老人和儿童,队伍两侧是担负追赶驯鹿的大人和孩子,猎民的几条猎狗也加入了迁徙队伍。人的吆喝声、狗的狂叫声、驯鹿的喘息声响成一片,整个大兴安岭都成了沸腾的海洋……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文章来源: 中国网 本网部分展示作品享有版权,详见产品付费下载页面。购买请拨打010-88828049中国网图片库咨询详情 责任编辑: 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