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弥勒祭火节剪影[组图]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3-04-07  发表评论>>

云南弥勒县,红万村祭火节,龙树下,纹身蒙面的小伙子们围着“毕摩”巫师钻木取火。

    2013年3月14日,云南弥勒县,红万村祭火节,龙树下,纹身蒙面的小伙子们围着“毕摩”巫师钻木取火。中国网图片库 何东平

    位于云南省弥勒县城西部的山区,居住着300多户1200名阿细人(彝族的一个分支);恬静的彝族村寨、古色古香的彝族民居、淳朴憨厚的彝族居民,这里才是最后的香格里拉!

  今年3月,我们来到云南红河州哈尼族自治州弥勒县西一镇红万村,有幸目睹了彝族“祭火节”这个以祭火崇拜为主题的原始古老的民族节日的精彩场面。

  3月13日,祭火节的前一天下午,我们就进村去看动静。村里的妇女们或在为男人们准备活动装备(编织草帽和松针帘、准备棕片遮羞布等),或在准备着明天长街宴(又叫长龙宴)的美食。小伙子从山上取来很多松针,准备着明天的长街松针宴铺地用。跳月的场地已经张灯结彩。

  3月14日(农历2月初3),祭火节这一天,村里的青壮男人一大早就会集中到村里小学的操场,用五色土颜料在脸上和上身绘上与火有关的奇异图案,腰部挂上用棕叶、棕片、地板藤、麻布、松针等编织的“裙服”围住下身,个别人索性敞着,什么不穿,全身赤裸。头上则用不同的野草、庄稼、野果装饰一番,也有的摹仿原始人类用树皮、树叶遮体。他们一个个用粗狂的跳动和呐喊,挥洒心灵的欲望,释放原始的激情。很多外地游客也不由自主地学样装扮起来。

  村里的老人们三五成群在街上吹拉弹唱彝族族的歌谣,他们吹着树叶或竹笛,弹拨着自制的五弦琴,拉着自制的二胡,冲满激情地唱着彝族歌谣。村里的老太太有的在小学堂的草坪里摇着吱吱叫的纺车,纺起棉线线来。有的在家门口摆出古老的石磨磨玉米。

  中午,长街宴开始,村民将昨天下午从山上采集来的新鲜松针叶撒在石板路上作为餐桌,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村里的长老们在“龙头”——神树下率先坐下。其他村民和宾客都席地而坐。形成了几百米长的独特的长街宴席。大家开怀畅饮,大块吃肉,谈笑风生,十分热闹。

  中餐之后,便开始了“钻木取火”“阿细跳月”等活动。“毕摩”是村里的巫师,在他们的导引下,祭火师们在龙树下面,用最古老的方式,迎取新一年的火种。

  枯木的小孔里放置了少许火药,今天的阿细人再不需要像先民那般劳苦上三天三夜。祭火师以极快的速度搓动着木棒,树孔里的温度渐渐升高,人们将引火的火草不住地往里填塞,并包裹在洞口四周。村民们举着木削的棍棒手舞足蹈,“呕呕”地发着单音节的欢叫,那声音好似远古的回响。青烟从树孔里袅袅升起,“突”地一下燃起大火。火种被庄严地请入静候在一旁的火盆,然后再引燃火神手中的火把,村民们抬着火神游街。芒锣震天,爆竹齐鸣,浩荡的送火队伍游走在各个院落。大人们此时自顾自地调着情,他们癫狂地摆弄着身体,用夸张的动作夸张地调笑着自己和别人,毫无忌惮地表达着他们对生殖器的崇拜。

  阿细跳月最能体现弥勒人的放纵。随着“火神”的进场,接着男人、女人、孩子排队绕场一周,像仪仗队接受检阅。纸糊的“火神”被尊放在场地的中央,祭祀的舞蹈,透着蛮荒时代的不羁和放任。文身遮面的男人,鱼贯跳过火堆、跨过火阵,将手中的木叉、枪棒投入火中,意味着除尽所有的灾害、污秽和邪魔。直到后来,“火神”也融化在了那一蓬熊熊的烈火中。姑娘们灿若桃花,激情欢歌。他们围着篝火纵情跳跃。还有一些小伙子抬着一桶黄泥浆,逢人就泼撒,无数游客就这样被卷入激情的洪流。这就是“阿细跳月”!数百人划一的舞步卷起了满目的红土,红土飞扬,迷了人的眼,只留下血脉贲张的身体———这是山谷里的盛宴,送给每游客的礼物,带着最最初时的气息。

1   2   3   4   5   下一页  


相关新闻
·西南民航保证春夏航班运行正常 云南已展开安检
·云南昆明:政府救助管理站变成豪华酒店疑问多多
·云南东川“牛奶河”调查:周边农田唯一水源(图)
·云南彝良回应领救灾款交社会抚养费:村民自愿
·云南彝良回应领救灾款交社会抚养费:村民自愿
文章来源: 中国网 本网部分展示作品享有版权,详见产品付费下载页面。购买请拨打010-88828049中国网图片库咨询详情 责任编辑: 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