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小满时节,李志军作坊的工人都要到山上砍楠竹。这个时节的楠竹是手工抄纸最好的原料。小满前后,把砍伐回来的楠竹断成六尺左右的竹筒,刮去青皮,劈成两指宽一片的“白料”,并将白料五十斤左右一捆进行绑扎备用。中国网图片库 曾勇 摄
位于湘西南的隆回县滩头镇,楠竹遍野、清泉相绕。当地青山绿水之间流传着一门古老的技艺——手工抄纸术。相传滩头手工抄纸始于隋朝,那里曾一度是长江以南的造纸中心。
上世纪中叶,滩头的纸作坊曾有2000余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从事手工造纸的“抄纸匠”。但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受机械造纸技术的冲击,传统手工纸作坊大面积倒闭,手工抄纸匠们也纷纷转行,手工抄纸术濒临失传。
56岁的李志军是手工抄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家中祖辈以手工造纸为生。上世纪80年代手工抄纸逐渐衰落时,李志军从父亲李啓求手中接过祖辈流传下的造纸事业,坚持手工生产。在抄纸最忙的时节,李志军会请上几个工人来帮忙。李志军说,现在请来的工人全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因为已经没有年轻人会做手工抄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