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铲海关群像素描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3-11-04  发表评论>>

    这里是伶仃洋环抱的一个无居民小岛,与深圳等繁华都市隔海相望。这里地处珠江口咽喉要道,距香港6海里,由香港水域进入珠江水系的“黄金水道”,紧擦小岛而过。

  他们全年无休、不分昼夜工作在这一叶孤岛上,默默坚守。他们曾打响新中国海关海上缉私“第一枪”,如今承担全国海关80%的中途监管业务,连续两年海上打私案件宗数居全国之首。

  这里是大铲岛,他们是驻守祖国南大门的大铲海关人。

  堡垒

  提起隶属于广州海关的大铲海关,珠江口地区几乎无人不晓。早在清光绪年间,清政府就在岛上设立了海关机构。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铲海关肩负起珠江口水域海上缉私和对内地与港澳间3000吨以下商船进行中途监管的重任,成为船舶进境的首道关卡和出境的最后一道关卡。

  汽笛声声中夜色渐浓,波澜不兴的海面上夜航船舶的灯光与天上星光交相辉映,白日里孤独沉默的大铲岛仿佛在夜色中苏醒过来。位于大铲海关三层的小型船舶监控中心里,海关关员们聚精会神地守在海图监控、舱单分析、轨迹回放、风险布控等岗位上,晚饭都只能在监控台边草草解决。

  “大铲人总在调时差,到了晚上更有精神。”大铲海关监管二科科长陈春书笑着说。据他介绍,目前这里每年平均监管小型船舶11万艘次,其中多数在夜间零点到凌晨4点到达大铲锚地,所有监管船必须获得通航指令后方能通过,其中少部分还要停在锚地接受查验,为了保证商船快速通关,海关关员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作业,午夜往往是最繁忙的时段。

  与监管科一样,大铲海关海上缉私行动也是全年无休,多在深夜或凌晨进行。翟进是大铲海关缉私分局海缉二中队中队长,这个面孔黝黑、乡音未改的四川汉子,在广阔的海面上摸爬滚打了十多年。在他看来,海的浩大,人的渺小,海上缉私的艰辛,没有身临其境的人很难想象。

  海上设伏往往一出艇就是一整夜甚至两三天,饿了啃方便面、压缩饼干充饥,断水断粮也是有的。遭遇风浪时,缉私艇像树叶一样在大海上颠簸晃动,艇上的缉私队员被不断抛上抛下,很多久经风浪的老船员也会头晕呕吐。即使是在风平浪静时,缉私快艇上夏季甲板温度高达70摄氏度,冬季则冷得能把人冻僵。至于高速追击、“跳帮”这些令常人心惊肉跳的事,则已经成了海查队员们的必修课。

  不为人知的艰辛换来了令人自豪的成绩:2010年以来,大铲海关共监管小型船舶347267艘次,查获各类走私违规案件843宗,案值逾40亿元,连续两年海上查获案件数全国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打私“桥头堡”。

  家园

  大铲人热爱生活,也总能从艰苦的海岛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甜与乐。

  岛上大部分物资靠岛外供给,但每年台风天气里,运送供给的船出不了海,还是会面临食物匮乏的问题。后来大铲人就有了开荒种菜、自制辣椒酱的传统。

  说起这辣椒酱,可是大铲一宝。每月,行政财务科从市场买回几十斤辣椒,全大铲海关人从关长到职工,集中在食堂围着饭桌摘辣椒。“关警员出海很疲劳,岛上湿气太重,吃点辣椒既驱寒祛湿,又能开胃下饭。台风天也能当个菜,丰富下伙食。”大铲海关关长广战悄悄告诉记者。

  没有台风的时候,大铲人喜欢晚餐后沿着岛上的沿海路散步,一面看着路灯依次亮起,在水泥的路面上洒下淡黄色的柔光,一面享受迎面而来的海风,这是他们寂寞海岛生活中难得的乐事。

  为了把这曾经泥泞不堪的小路改建成如今的模样,大铲上下花了不少心血。为了缩减预算,行政财务科钱映生不知道往深圳、广州等石材市场跑了多少次。为了节约人工,大铲人全岛大动员,拿着锄头、簸箕齐上阵,一寸寸整平土地。

  近年来海岛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陆续实现了公网供水、供电,架起了宽带,添置了体育器材。大铲海关缉私分局局长刘海川说,这一草一木、一路一栏中都凝结了全体大铲人的心血与汗水。

  尽管工作、生活条件与过去比有所改善,但在这个美丽的岛上,在这群可爱的人中间,“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的精神风貌和亲如一家的工作氛围并没有改变。病了,有同事送来药品。有心事,找同事商量解决。每逢节假日,广战、刘海川等关领导都留岛和关警员们一起度过,每次有出海任务,他们办公室的灯都彻夜不熄,直到队伍全部安全归航。

  如今在广战心中,还时刻惦记着好几件事:岛上宿舍紧张,有些轮班的关警员不得不两个人轮流使用一张床;岛上环境潮湿闷热,常有蛇虫出没,却缺医少药;由于远离大陆,很多同志无暇照顾家庭,不少小伙子还是单身……

  使命

  罗杰2009年从海外学成回国时,曾在一家五星级酒店工作,当时不仅月收入过万,而且取得了在业内颇受看中的“国际酒店金钥匙服务资质”。2010年他考入广州海关后就上了大铲岛,一干就是三年,多次放弃去待遇和工作环境更好的其他海关。

  大铲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包括罗杰在内,他们也有着各自的苦恼:海上作业风险大,还要承受与世隔绝的清苦与寂寞,工资待遇普遍偏低;远离大陆,很多人事业家庭不能两全;工作时间与普通人不同步,只能无奈疏远亲朋好友……

  不是没有离开的条件。目前大铲海关这支180多名关警员、职工组成的队伍平均年龄不足30岁,他们中很多是名牌大学毕业,还有十多个硕士和一位在读博士。

  为什么不离开呢?罗杰说,福利待遇固然重要,但不是衡量工作价值的唯一标准,我喜欢这份职业,认为自己能在现在的岗位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去年刚上岛的女关员饶素芳说,大铲是个孤岛,也是我们温暖的家园。人活着总要有个奔头,在这里我切身感受到了一代代海关人的优良传统,这是大铲传递给我的“正能量”。

  海缉队员巩受峰也是去年刚上岛的新一代大铲人。他说,与走私分子斗智斗勇,在飞驰的快艇上盯紧前方渐近的可疑船只一跃而上,最终查获走私案件,能带来很大的满足感和自豪感,这是大铲人义不容辞的使命。

  在大铲海关一楼大厅的墙壁上,“勇于吃苦、勇于战斗、勇于奉献、勇于争先”的大字格外醒目。这是一代代大铲海关人用实际行动诠释的大铲海关精神。在广州海关关长谢松看来,“四个勇于”的大铲海关精神体现了海关人笑对清苦、执著坚守的情怀,无私无畏、不辱使命的境界,忠诚敬业、无悔付出的信念以及开拓创新、奋勇进取的追求。

  如今,每年广州海关新入关的关员大半都要先到大铲海关工作一段时间,这是培训学习,也是一种考验。(记者王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