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图 片> 新闻栏目

保障房准入退出机制需人性化考虑[组图]

发布时间: 2014-06-05 18:44:24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寇莱昂  |  责任编辑: 寇莱昂
直接点击图片或者使用键盘'←' '→'键翻页

住建部总经济师冯俊 中国网记者 寇莱昂 摄

    中国网65日讯(记者 寇莱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昨天下午就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举行发布会。住建部总经济师冯俊在会上表示,保障房退出(准入)机制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宽容度,“退出机制并不是说一定要退出保障房,而是要退出原来的福利机制。针对收入提高后的退出机制设计一定要实事求是,要有一定的宽容度,要允许一定的收入增长,要有一定的稳定时期。”冯俊介绍,随着大量保障房竣工投入使用,针对确保保障房的公平分配、合理使用的准入问题,住建部目前也已建立了一套监管机制。

保障房退出问题

    据了解,一个城市把廉租房的收入准入标准定在家庭人均收入636块每月。有这样一个三口之家,男主人病了没有就业,女主人一个月1800元的收入,他们有一个小女孩,人均收入相当于600元。是符合廉租房准入标准的。但后来男主人癌症去世,1800元变成对应两口人,平均收入变成900元,收入超过了标准线40%。怎么办?这样的家庭我们让它退出廉租房吗?于情于理都不太合适。如果让他们退出来,他们搬到哪儿住?所以在保障房退出问题上,制度设计绝不能简单化。

  “可以通过经济方法来处理退出问题。比如收入增长了,廉租房租金也提高一点。随着收入不断增加,廉租房租金可以一直提高到市场租金。住建部总经济师冯俊认为,保障房退出机制并不是说一定要退出保障房,而是要退出原来的福利机制。这样的制度设计可能更合理一些。”

    “针对收入提高后的退出机制设计一定要实事求是,要有一定的宽容度,要允许一定的收入增长,要有一定的稳定时期。”冯俊进一步解释道。

保障房准入问题

    据检察日报报道,近日北京一初中男孩吴晓军(化名)为继承爷爷房产,使用注射过亚硝酸钠的饮料给继奶奶下毒,杀人未遂。然而阴差阳错,一毫无瓜葛的五岁男孩却中毒身亡。

    吴晓军从小在一间8平米的房间里长大,和他先天残疾,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父母一起住了18年。一米八的他还是和父母挤在一张床上。由于担忧一家人会被继奶奶赶出去流落街头。当这种焦虑在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心中郁积到无法解开时,他萌生了杀念。在房价高涨的北京,吴晓军或许是大城市处在社会底层家庭的孩子一个典型代表。

    2008年至今,吴晓军的父母曾试图申请一套保障房。申请保障房那年,他们的家庭收入是符合政策标准的。但是政府复核的时候,在汽修厂当喷漆工的父亲涨了一点工资,家庭年收入超标了,申请就这么黄了。保障房没有资格,商品房又买不起,一家三口就继续寄居在那间8平米的房间里。

   较低收入家庭之所以收入低,是由两个原因导致,一是劳动能力低,二是就业不充分。冯俊进一步分析称,“像这样的家庭在比较短的时间很难实现收入层级的变化,有时候收入稍微有点提高,也很难在市场上买得起房子、租得起房子。”

    据冯俊介绍,随着大量保障房竣工投入使用,针对确保保障房的公平分配、合理使用的准入问题,住建部目前已建立了一套监管机制:首先,直观审核一个家庭的住房状况,必须符合无适当住房的条件,这是第一标准;第二,须审核这个家庭收入符不符合标准线,这个审核由各个部门配合完成,包括民政部门、车辆审核部门等。在这个基础上,大多数城市实行“三审两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可通过乡里乡亲对这个人经济情况、居住情况进行了解核实。通过这样的程序来确保享受住房保障的家庭是符合条件、最急需的人群,这是准入的第一关。

    第二关,保障房在使用过程中要求必须自己居住,如一年中几个月不住,你就要退出。第三,如果通过欺骗手段或自己不居住的人要受到处罚。那些有其他房子的就要退出,使有限的保障性住房让真正符合条件的家庭享受。

1   2   3   下一页  


跳转到

 

/ 3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