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图 片> 新闻栏目

从埃博拉出血热防控看疾控体系发展成效[组图]

发布时间: 2014-09-02 16:19:27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马扬尘  |  责任编辑: 张琳
直接点击图片或者使用键盘'←' '→'键翻页

     2014年9月2日上午,中国疾控中心举行埃博拉防控媒体沟通会,中国疾控中心应急中心副研究员向妮娟、信息中心副主任苏雪梅向媒体介绍了埃博拉出血热信息报告与管理工作和我国疾病预防体系建设进展。 中国网记者 马扬尘 摄影

今年,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在西非几内亚、塞拉利昂、利比里亚等国家流行,世界卫生组织将此次疫情定位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国疾控中心于8月初启动了埃博拉出血热应急响应,从防控方案的制定、疑似病例的监测、病例报告系统的及时完善、实验室检测及诊断、健康传播等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系列科学有序的防控措施彰显了自2003年非典以来,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发展的成效。

一、疾病监测能力显著提高

2003年以来,我国的疾病监测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对多种新发传染病能做到及时发现。此次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发生后,中国疾控中心进行了持续的疫情进展追踪,并开展了风险评估工作。7月底8月初,疫情持续进展,我国加强了国境检疫工作,质检总局下发了严防埃博拉出血热输入我国的公告,我中心配合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了一系列技术文件,覆盖了从病例发现、报告、诊断、转运、标本采集、运送、检测、感染防控、流行病学调查、个人防护、健康人群监测、密切接触者管理、健康教育和风险沟通等多个技术环节。目前正在积极进行的疫区来华(归国)人员及留学生的健康监测和管理工作。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更加及时

SARS暴发暴露出我国疫情信息滞后,影响防控决策的弊端,2004我国组织建设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这一系统覆盖中国大陆地区所有县级及以上疾控机构、98%的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和87%的乡镇卫生院,用户数达13万。实现了疫情报告的源头由医疗机构直接报告,极大改善了报告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为及时、准确地获取传染病报告信息提供了基础条件。同时,中国疾控中心每天对传染病疫情进行分析,能够监测和早期识别全国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察觉可能的疾病暴发和流行,使全国不计其数的潜在疫情和突发事件消灭在萌芽之中。报告体系和报告系统的日益完善,使得传染病的监测能力不断提升,监测敏感性和完整性大幅提高,能及时发现病例,有利于及时掌控疾病流行情况。

在本次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中,中国疾控中心在《法定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快速更新定制,满足了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病例、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的信息报告、审核、分析、动态追踪管理等功能,并与防控方案同步上线运行。网络直报系统的应用,为口岸符合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病例的病人的发现、报告和动态监控提供了可续的信息支撑。

三、实验室检测能力显著提高

实验室检测能力是应对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事件的关键技术之一。2008年实施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以来,中国疾控中心的实验室检测技术和研究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目前实验室检测技术的重点聚焦在集成已有的病毒检测技术,建立未知病原体筛查体系和罕见病原体的检测技术,对危害严重但我国目前尚未发现的病毒形成技术和物质储备。能够在72 小时内完成新发传染病病原体初步鉴别及300种常见和罕见病原体筛查鉴定。

对于埃博拉病毒实验室检测方面,已经建立了埃博拉病毒核酸、抗原以及抗体的检测技术,可同时对埃博拉病毒的多个核酸靶标进行检测。具有国家认可和认证的能够开展埃博拉病毒实验室检测生物安全3级实验室和规范的博拉出血热相关标本采集、接收程序。能够随时接受样本开展检测,并在3-5个小时内完成埃博拉病毒实验室检测,确定是否存在埃博拉病毒感染,为埃博拉出血热的诊断、防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止8月31日,中国疾控中心共检测20份标本,均为埃博拉病毒阴性,其中9份标本疟原虫核酸或抗原阳性,为及时防治埃博拉疫情提供技术保证,对发现的疟疾病例由有关部门进行了及时的治疗管理。

1   2   3   4   下一页  


跳转到

 

/ 4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