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图 片

陕西版《白鹿原》的意外惊喜[组图]

发布时间: 2016-05-30 15:19:21  |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作者: 周凤婷  |  责任编辑: 董宁
直接点击图片或者使用键盘'←' '→'键翻页

 

话剧《白鹿原》

  2016年3月,陕西省人民艺术剧院带着话剧《白鹿原》在北京、天津连演8场。

厚重的祠堂、瓦房,阴暗的窑洞,冷峻的灯光和转场,关中平原上白、鹿两家在历史裹挟中的兴衰史,在3个小时里被冷静、克制地讲述。

见多了主旋律戏剧的模式化,京津的话剧观众对这一部来自地方剧团的高质量作品颇感意外。每场演出结束,持久的掌声在谢幕四五次之后才渐渐平息。

有剧评人称这出戏是“久违的戏剧良心”,因为创作者在舞台上放下了讨好,不为形式而形式,自始至终踩在“命运”二字上。

陕西人来演绎陕西的经典

观众对《白鹿原》的认可和褒奖,让陕西人艺院长李宣“感到幸福,甚至有点骄傲”。李宣说,“《白鹿原》是陕西的经典,作为陕西院团,我们有这个责任做。最重要的是去做。”

作为这出戏的制作人,从2014年准备立项到首演,两年时间里,李宣推动着整个进程往前走。

其实陕西人艺还是比人艺晚了10年。2006年,北京人艺就曾经排演过《白鹿原》。当时,编剧孟冰接受林兆华的邀请创作了剧本。

2006年《白鹿原》在首都剧场首演,导演林兆华和濮存昕、宋丹丹、郭达的明星阵容,戏中穿插高亢、野性的华阴老腔,实景搭建的黄土高坡,真实的牛羊来来去去,形式上的新颖成了大家的兴奋点。“这是大导一贯的风格。他不喜欢很刻意的,太像戏。他追求那种很生活化的、自然的(表达)。”孟冰分析说。

北京人艺版的《白鹿原》,此后又在2013年和2014年重演,也曾回到西安演出,成为改编范例。

孟冰也是这次陕西版的编剧。

“很多人看完陕西人艺版本的《白鹿原》,向我表示祝贺,他们说我,你这个本子写得比北京人艺的版本好。”现在,孟冰经常把这个情节当做段子告诉别人。

在北京人艺版《白鹿原》中,所有演员也都被要求使用陕西方言,这是林兆华的想法,但孟冰并不同意,他还和林兆华发生过争执。“他们的方言用得不地道,我坚决不同意用方言,但他们坚持用。而且还没有字幕。人艺除了引进的外国戏,中国的剧从来没用过(字幕)。”这是原则问题。

因为没有字幕,“那个戏就看了个印象。台词、人物关系、情节发展、性格心理,一切都无从谈起。”孟冰认为大部分观众基本没看明白戏写的是什么。故事、情节都被淹没在了荒原上。

这是北京人艺版《白鹿原》留给孟冰的遗憾。当李宣找到孟冰谈重排《白鹿原》,孟冰很快就同意了。在找孟冰之前,李宣手里已有八个剧作家改编的剧本,包括电影剧本,并请来陕西人艺的艺术委员会和省内专家讨论,“北京人艺排过的孟冰老师的剧本得票最高。”李宣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孟冰和导演胡宗琪合作过七八部戏,彼此熟悉、信任。把原剧本交给胡宗琪之后,孟冰根据导演的整体构想,对文本做过两处大的调整:从总体篇幅上进行了精减,减掉了一个次要人物徐秀才;强化村民的功能,让村民担任类似古希腊悲剧中“歌队”的功能,在“叙述” 时代背景和主体事件中不断转变身份。“村民不能是一盘散沙、生活化的呈现,让他们讲述、间离、参与评说,这很重要的。”胡宗琪说。

改完剧本之后,孟冰就不再参与剧本排演,一直到他坐在西安的剧场,看到这个版本时,他“很兴奋”。

1   2   3   下一页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