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凌井工务车间现有职工50人,近百公里的高速铁路靠他们在夜里一步步的走着进行保养维修。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影
太行山深处的养路人昼伏夜出的“轨道医生”
石太客运专线2009年4月1日开通运营,东起石家庄站,西至太原站,横跨太行山脉,是我国首批开通运营的山区有砟高速铁路。该线路有桥梁105座、隧道36座,桥隧约占线路总长度60%,其中太行山隧道全长27.8公里。该专线自然环境复杂,线路横跨太行山脉,海拔最低77米、最高1272米。夏季轨温昼夜温差就达40多度,给线路设备养护维修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石太客专最高点的保养站昼伏夜出的“轨道医生”
东凌井保养点位于山西省阳曲县境内,该处为海拔1270米的石太客专最高点,冬季最低能够达到零下20多度。2009年4月1日石太客专的正式开通,东凌井基地也正式投入使用。东凌井工务车间现有职工50人,最大54岁,最小的25岁。近百公里的高速铁路,仅仅靠着这50多个人来保养。工作强度之大可想而知。
繁忙的石太客运专线每到晚上11点到次日凌晨5点是没有旅客列车的(其中上行为23:40到次日3:40、下行为1:20至5:20),而这个时间点,正是为了保证车辆能够正常运行而留给铁轨养路人检修铁路的天窗时间。由于点多线长、山路难行,通常工人需要提前两个小时就从基地出发,并提前一个小时就赶到维修作业点等候,利用天窗时间进行铁轨的检修作业后,并在天窗点关闭前回到基地,所有的工作时间几乎都是在深夜到凌晨。冬季线路上的温度会到零下20多度,再厚的衣服一阵风就能吹透,而夏季40度的日夜温差让他们在休息与工作时仿佛身处两个季节。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这些“轨道医生”全年无休,每晚都会在线路上工作,而且天气越是恶劣,他们的工作就越繁重。这些都是为了给列车和提供安全优质的线桥设备,确保旅客安全舒适出行。
1985年就到铁路工作的张海军是石太客专开通就调到这条线路上。调到东凌井后,工作时间从原来的白天变成了夜晚,施工精度也比原来要求高了很多。作为老铁路人他也是感触颇多:“咱们这里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艰苦,冬天工作的时候经常是在零下20多度的环境里,有时候流鼻涕拿手套一擦就直接结冰了。这边的线路精度要求比较高,工作任务量比较大,这就是我们这边的工作性质。”
默默奉献的铁路人
石太客专开通已经8年,如此艰苦的工作环境却没有人离开,当初第一批进驻客专的16名职工现在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用他们自己的话就是:“我们会一直在东凌井干到退休”。他们的心声也是所有东凌井基地人的心声。在这里工作的职工是来自石家庄、保定和阳泉等地方,大部分是异地通勤职工。平日里十天半个月回不了家对于他们来讲是常事。春运期间为了保证铁路的正常运输回家更变成了一种奢望,甚至春节假期还会有一半的职工坚守岗位。留守的职工吃上一顿饺子,看完春晚也就正好到了工作的天窗点,当别人阖家团圆的时候,他们依旧趴在冰冷的铁路上进行工作。
来自山西吕梁蓝县的王彦斌是东凌井线路工区副工长,到工区不到四年已经成为了这里的技术骨干。他是来到工区以后结的婚,如今小孩已经9个多月了。家里的父母孩子全靠媳妇一个人在老家照顾,媳妇经常抱怨他不顾家。直到有一次王彦斌把媳妇带到工区让她看到了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之后所有的抱怨都变成了对丈夫的支持。“咱们的铁路正在高速发展,我们能奉献一点自己的力量,虽然辛苦,但是看到每一趟高铁从我检修过的铁路上平稳通过的时候,是我最大安慰。”
对于这些在工区过节已经习以为常的工人来说,每年只有极少数几个人因为排班的原因能够回家和家人过年,而今年老大哥张海军成了这个幸运儿,因为他终于可以回家了。“今年我可算是能在家过个年了,可以和家人团圆团圆了,年初二我才回来上班。”不过他回家来去就要两天的时间,这么算来,这个春节他能在家的时间一只手都能数过来……
他们可能只是一群平凡的铁路职工,但他们故事却不平凡。当白天高铁在铁路上飞驰的时候,这些午夜出诊的“铁路医生”都已经安心的进入梦乡,而深夜“天窗”开启的时候,他们又会在满天的繁星下,走上铁轨开始他们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