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图 片

6600米太平洋深渊区大型动物见闻[组图]

发布时间: 2017-06-16 07:23:52  |  来源: 新华社  |  作者:  |  责任编辑: 伦晓璇
直接点击图片或者使用键盘'←' '→'键翻页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进入水中,进行中国大洋38航次最后一潜(6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新华社“向阳红09”船6月15日电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在超过6500米的深渊区,大型动物相对稀少,“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十几次超过6500米的下潜所见多是这样的。带回的样品也相对较少,有几只大型动物的话就会让海洋生物学家们高兴一阵子。但是,6月13日中国大洋38航次最后一潜,却从太平洋雅浦海沟6600多米深渊区带回了海参、海星、海百合等11只大型动物。

丰富的生物样品让人大开眼界,观看“蛟龙”号拍摄的海底视频和采访下潜人员,深渊区里的动物世界更是令人称奇。

这次下潜的地方,在雅浦海沟南部东岸,最大下潜深度6684米。主驾驶是第70次下潜的潜航员傅文韬,副驾驶为在印度洋、南海和太平洋深潜过的实习潜航员陈云赛,随行科学家是以研究海洋动物为主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东声。一公里左右的航行旅程,在6600多米到6300多米的雅浦海沟山坡上爬行。

“这次我们又看到了游动中的狮子鱼,而且不止一条。”傅文韬说。

“蛟龙”号5月30日在马里亚纳海沟下潜时,近距离拍摄到了两条狮子鱼在深渊海底游弋的影像,当时也是傅文韬担任主驾驶,最大潜深6699米。

最大潜深6583米的雅浦海沟上个潜次,“蛟龙”号也拍摄到了游动中的狮子鱼。作为具有深渊特征的生物物种,狮子鱼通常生活在6000米至8000多米的深渊区。

记者在“蛟龙”号拍摄的视频中看到,10时49分,一只比较大的狮子鱼出现在镜头前,不紧不慢地游着,舒展而优雅,有王者之风。12时17分,一条在水中一动不动的鱼,远远地出现在镜头中。不过,直到一分钟后,随着镜头转换,才看出又是一条狮子鱼。这时,“蛟龙”号的几个灯照在水里,狮子鱼游动时出现了3个影子,格外漂亮。

除了狮子鱼之外,其他不同种类的鱼也时有出现:10时31分,一条瘦长的白色鱼迅速游过;10时40分,一条有着流线型尾巴的鱼,缓缓游动着;12时13分,一条白色的鱼出现,被“蛟龙”号跟拍了一段时间后,尾巴一摇,机灵地跑开了。

海参是深渊区引人注目的主角。每次在深渊区下潜,“蛟龙”号几乎都能看到不同种类的海参。其中一些游泳海参,“舞姿”优美,令人难忘。

白色身体、紫色尾部的游泳海参,是生活在这里格外漂亮的一种海参,个头较大、身体圆润。透过“蛟龙”号的镜头,除了疑似海参的动物之外,记者看到了10来只海参。其中,4只是身体白色、尾部紫色的游泳海参。

11时17分,一只白色透明的海参在水中游泳,异常醒目,肚子里的肠子清晰可见。

13时11分,一只全身紫红色的海参漂在水中,肚子里的肠子同样清晰可见,但漂亮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12时30分,一只白紫色海参进入“蛟龙”号的视野。为了给科学家提供研究样品,主驾驶傅文韬用“蛟龙”号的机械手轻松地获取了这只海参。不过,3分钟后,这只海参从生物筐里跑出来,机械手在水中再次将其逮住,不一会儿海参还是成功溜走了。

此外,记者看到,至少还有两种不同的海参生活在这里,趴在沉积物上。其中,一只白海参趴在沉积物上,与一只酒瓶相邻,不知道外来的闯入者是否影响到了它。

除了采集到的一只海蛇尾,透过视频还能看到几只。10时33分,“蛟龙”号用插管取沉积物样品时,一只海蛇尾出现在眼前。

总体而言,海蛇尾因体型较小,不似同样是长有几个腕足的海星那样醒目。一分钟后,又一只5个腕足的海星出现在镜头前。

随后,海星不时出现:

10时57分,一只海星一动不动地趴在沉积物上。

11时44分,一只5个腕足的海星出现,“蛟龙”号用机械手成功为科学家取样。

12时55分,一只6个腕足的海星出现。

13时16分,一只海星趴在沉积物上,6个长长的腕足格外引人注目。

在底栖生态系统中,海星属于肉食动物,或蹲在原地、或在缓慢爬行中吃下遇到的食物。

要说这里肉眼能看到的动物,3个小时的视频中,要数虾最多、最活跃。“蛟龙”号此趟航程罕见有岩石,全程皆为厚厚的沉积物。从视频开始拍摄,就能见到多只小虾游动。大致数来,非常引人瞩目的虾至少有20只。有几只尤其引人注目:

10时38分,一只身体约7厘米长的红色大虾,及其在“蛟龙”号灯光照射下的黑色背影,格外醒目。“蛟龙”号取沉积物样品时,这只红虾一直在周围游着,像是在巡视自己的土地。

11时01分,一只大白虾游过,像一架战斗机飞过一样。或许是“蛟龙”号在向前航行,这只大虾平行移动的频率显得非常快。

11时25分,又一只大白虾蹦蹦跳跳地出现在镜头前。

“‘蛟龙’号的摄像机只是拍了其中的一部分,我所在的右舷窗口还看到了不少虾,数下来能识别的有七八种之多。”张东声说。

事实上,即使在更深的海底,数量最多的大型动物依然是虾。中国大洋38航次第三航段在雅浦海沟投放深海着陆器时,便分别从7000米和8000米处捕获了大量的钩虾。

深海着陆器观察和采集的,主要是鱼类、虾类等游泳生物,无法采集海百合等固着生物。此次,“蛟龙”号不仅在12时43分看到了一只海百合,而且采集带回给动物学家进行研究。

11时32分出现在镜头中的海鞘,同样镜头感十足。

“能在这样深的海底看到海百合、海鞘,非常让人有满足感。在海底3个多小时,像是看了一场动物世界的电影,其中看到最多的除了虾之外,多毛类动物仅次于虾。”张东声说。

深海生物生存在高压、低温、黑暗和营养稀缺的极端环境中,是地球上最不为人们所了解的物种。“蛟龙”号拍摄的视频,呈现的只是一些大型动物,更有无数肉眼所看不到的微生物生活在深渊区。

即使是大型动物,深渊区里有哪些不同的种类,空间分布有什么不同?是原地生长的独特物种还是从别处来的?食物来源是什么……这一切,目前的研究都还无法说清。

人们期望,深海技术的突破和学术研究的深入,能够对这些深渊区里的特殊生命有更多了解,关于它们的科学奥秘能够得到更多揭示。

1   2   3   下一页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