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图 片

围场举办木兰秋狝文化论坛 纪念木兰围场肇建336年[组图]

发布时间: 2017-06-29 07:55:57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韩琳  |  责任编辑: 杨佳
直接点击图片或者使用键盘'←' '→'键翻页
6月28日,“纪念木兰围场肇建336周年——木兰秋狝文化论坛”在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举行。  中国网记者 韩琳 摄
 
 

中国网6月29日讯(记者韩琳) 昨天,“纪念木兰围场肇建336周年——木兰秋狝文化论坛”在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围场县)举行。来自故宫博物院中国紫禁城学会、木兰秋狝文化研究会、承德市文物局等研究机构的40多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就“木兰秋狝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这一论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读解析,并发布论文23篇。

据悉,此次论坛由围场县县委县政府、故宫博物院中国紫禁城学会主办,围场县委宣传部与木兰秋狝文化研究会承办。中国紫禁城学会名誉会长、文化部原副部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郑欣淼,中国紫禁城学会会长晋宏逵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相关领导及围场木兰秋狝文化研究会成员参加了此次论坛活动。

据史料记载,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的木兰围场是清代皇家猎苑,也是清代皇帝举行"木兰秋狝"的场所。古代指秋天打猎为狝。所谓"木兰",本系满语,意为"哨鹿",亦即捕鹿之意。清代皇帝每年秋天到木兰围场巡视习武,行围狩猎,史称"木兰秋狝"。历经康、乾、嘉三帝的140余年间,这类活动共举行了105次,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

在本次论坛活动中,专家学者们分别从围场建围设制、皇家秋狝大典活动到习武演兵的过程、木兰秋狝的历史遗存及满蒙民俗风情、木兰秋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中国紫禁城学会名誉会长郑欣淼在讲话中表示,不管是研究清代历史还是研究康熙本人,都不可不关注木兰围场,这里面文章很多。比如康熙的诗,有很多写到木兰秋狝,里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有我们一些传统的很好的观念。

“在我们心目中,木兰围场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一方宝地,清代历史、宫廷史、宫廷文物研究者向往的地方。” 中国紫禁城学会会长晋宏逵这样说。

晋宏逵介绍说,木兰秋狝的一端在围场,另一端连着紫禁城。如今,故宫博物院中珍藏着有关秋狝的门类众多的文物。就是凭借围场的历史遗迹和故宫博物院的文物藏品,我们可以复原、描绘木兰秋狝的完整历史原貌。木兰秋狝是对满族军事力量和组织能力的检验和训练——“习武木兰,毋忘家法”,是保持满民族特色延续的大事;木兰秋狝也是联络培养满族与蒙古族良好关系的重要活动,达到“一家和乐万方闻”的效果;木兰秋狝是国家行为,对国家机构的协调运作是一种锻炼与考验。木兰秋狝作为历史活动有太多值得研究的价值。找准木兰秋狝的历史价值,使之在当代发挥独特的作用,是研究工作的目标。

围场县县委书记刘众民在致辞中表示,围场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自然风光秀丽壮美,少数民族风情浓郁,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皇家猎苑。特别是经过300多年的发展,衍生出了狩猎、农牧、民俗、生态等多元文化,形成了独树一帜、内涵丰富的木兰秋狝文化。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彰显了木兰围场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也给围场提供了一次宣传自己、推介自己的好机会,为围场进一步加快建设文化大县、文化强县奠定了良好基础。

论坛承办方有关人员表示,此次活动集合了国内清史专家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深入挖掘和整理木兰秋狝历史文化资源,推进木兰秋狝文化的研究进程,发挥其特有文化内涵,打造围场文化的特色品牌。论坛的成功举办,对于提升围场的文化影响力,扩大木兰秋狝文化的知名度意义重大,也为围场县域文化旅游产业及皇家猎苑小镇的建设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此次论坛结束后,与会专家学者还将前往大清猎苑文化旅游景区参观木兰秋狝展览馆、廿一号民俗街,前往乌兰布通古战场进行实地考察。

1   2   3   4   5   下一页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