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征军:终生不做“败笔”的宣笔匠人 ( 1/ 19 )

支持← →键翻页发布时间: 2017-07-12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郑亮 | 责任编辑: 郑亮

毛笔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中国人使用毛笔写字作画的历史已有数千年之久。最早的实物是在距今2500年左右的战国中期楚墓中发现的。近代以来毛笔逐渐成为传统绘画和书法工具,产自安徽泾县的宣笔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笔之一,在一个只有二十名员工规模的制笔厂里,还有人在坚守这这项制笔技艺。
    佘征军,1962年出生,安徽泾县人。佘家制笔第六代传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笔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安徽省第二批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毛笔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中国人使用毛笔写字作画的历史已有数千年之久。毛笔最早的实物是在距今2500年左右的战国中期楚墓中发现的。近代以来毛笔逐渐成为传统绘画和书法工具,不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必备品出现,使这个产业逐渐萎缩。产自安徽泾县的宣笔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笔之一,在一个只有二十名员工规模的制笔厂里,还有人在坚守这项制笔技艺。

从唐代开始,宣城就是中国的制笔中心,唐代的科举制度形成也将紫毫笔带到了全国,白居易在《咏宣州笔》中赞道的就是这里的紫毫笔。唐代时各地举子进京赴考,全国的举子也会对自己的文具进行“攀比”,正是这种“攀比”让宣笔脱颖而出。

佘征军祖辈是清代制笔老艺人,自幼受家庭和环境的影响喜欢弄毫舞杆、模仿长辈制作毛笔。1982年底进入当时的泾县宣笔厂开始了毛笔制作生涯。他先后师从陈翠花、余凤鸣、任中一、汤良骥等宣笔制作名师,系统地学习装套、水盆、配料等技艺。在师傅们的悉心传授下,佘征军掌握了宣笔传统制作技艺的真谛。1996年开始他担任泾县宣笔厂生产技术厂长、宣笔工艺研究所所长,20年来他根据不同书画艺术市场对毛笔的需求,带领企业一班技艺骨干,积极以市场为导向,研究恢复一些失传的珍品,同时精心研发新产品,使宣笔的品种规格由原来的200余个发展为今天的600余个。为了改进传统毛笔无防水功能的问题,他与化工研究所合作,研制制笔用焊接用胶,彻底解决了笔管笔杆开裂、掉头、掉毛的现象;近年来宣笔两次被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国之宝”的荣誉称号,成为近代中国三大名笔之一。

作为佘家制笔第六代传人,佘征军从小就在家庭的熏陶下琢磨做笔的门道。当他系统学习了制笔技艺之后,更是懂得了制笔是一场对时间、体力和耐性的全面考验。他制作极为名贵的铁头紫毫时,坚持选用仲秋时的黑褐色山兔的夹脊毫毛,只为让笔头像刀刃一样有力道。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做出来的宣笔,是很多书画大家都希望得到的创作“神器”。其中他印象最深的要数启功先生,佘征军回忆和启功先生的过往,讲了一件有意思的小事,1982年他到北京给启功先生送笔,当时那支笔值1块多钱,而相比最便宜的笔只有7分4的那个年代,这支1块多钱的笔算得上是很“昂贵”了。启功先生对他说:“这支贵的笔你拿回去卖,便宜的你给我留下用。你们也不容易……”由此也能看出启功先生对手艺人是非常的尊重。书法大家的肯定也是对他手艺的最好认可。

已经56岁的佘征军常常感叹,曾经蒸蒸日上的宣笔行业,现在可谓是有点青黄不接。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对此保持乐观,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传承的东西没有什么担忧不担忧,只要有买卖就能传承”。

1   2   3   4   5   下一页  


本网部分展示作品享有版权,详见产品付费下载。 购买请拨打 010-88828049 中国网图片库咨询详情
标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