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建交50年:“旅行”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4-01-23  发表评论>>

南京,2012年十月。参观中山陵,和我的两位法国室友查尔斯•德•提戈与斯塔尼斯拉斯•德尼奥,以及一位北京朋友奎妮。

 

    SERRES Alexandre 苏苏(中文名字)

    我的“中国缘”

    我曾在巴黎的阿尔萨斯学校上学,有幸从三年级在东方课上开始学习中文。中国的发展和开放促进了我对这门课的学习。我尤其真的喜欢写汉字。在十四岁的时候学习一种和自己完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让我觉得很有趣。我十六岁时第一次到中国旅行,住在北京的一户中国人家。文化冲突非常激烈,这也是我第一次来到亚洲,但可以说我是如此痴迷。我在这第一次的旅行中记下了一些老生常谈的事情,而我今天不会再注意它们:吐痰的中国人、马路上的生活、物价低、脏乱、污染……

    我在2008年(17岁)回到了北京,刚好在奥运会前,在北京教育学院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学习一个月的中文。这次交流是和巴黎-北京联合会合作的,乔艾尔•白乐桑(法国第一批中文教授之一)也参加了这次旅程。我们在北京待了三周,又在福建旅行了十来天。福建的美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经常散步,那里的鱼也很鲜美,与大多数时候在巴黎或其他地方见到的完全不一样!

    两次旅行后,我深深地被这个国度吸引,我决定申请上兰斯欧洲高等管理研究中心,因为那里提供在北京学习三年的机会,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1年9月,到了北京,我就非常兴奋,想到要住在这里。我决定和一位法国同学合租芍药居校区附近的一所公寓。我不大记得是怎么回事,不过我们很快就结交了中国朋友。我们参加了许多和音乐或艺术有关的活动。的确,在那时我才真正认识了欧洲成见之外的中国年轻人。他们很开放,知道很多我不清楚的东西。我们利用这些机会提高自己的中文。那时我们的中文其实很蹩脚,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真正在课堂外练习过,除了传统的对话(打车、餐厅、香烟、买东西……)

    我们就这样真正融入到中国文化,无论是食物、出行,还是仅仅和中国朋友的日常交谈。

    除了这些,我们每天在外经贸从八点开始都有中文课。每天四个小时。课程确实有些枯燥,但是我们之后会和中国朋友应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

    旅行

一位四川朋友邀请我到她家玩十天左右,在成都附近,是在2011年的十月份。这是一次收获颇丰的经历。辣辣的食物,中国火锅,四川方言。一次全新的发现,我有点眩晕,但是真的很棒!我住在她老家的“房子”,在山上。太让人感到新奇了,我们真是觉得进入了中国的心脏,还有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农民。我受到了一个传统中国家庭“国王般的”欢迎:一整天都参加了活动,丰盛的宴席、发香烟、啤酒和米酒。很明显,中国人殷情好客。和法国不同,中国人非常以家庭为中心,住在一座房子里,和祖父母、叔叔、婶婶,等等……

可是我和当地人的交流很困难。我完全听不懂他们的方言,而他们也很难听懂我的话。语言障碍很大,文化障碍也是如此。邛崃是一座相当贫穷的城市,有很多路边市场,对我们法国人来说,那里的环境准则真的没有得到执行。于是,在这个视觉化的时期,我对中国有了三个画面印象:北京,首都,大城市。邛崃,地方的一座小城,还有山岭。

在中国的过去两年内,我经常回到成都,因为我在那里有一帮非比寻常的中国朋友。我去那里,必须要说,也是为了川菜。我对辣椒是彻底上瘾了!我知道所有的当地菜,无条件地喜爱中国火锅。我甚至养成了一个“坏”习惯,去一些城市只是为了吃那里的特色菜!比如我去过宜宾(成都南边),这是一座因“燃面”而出名的城市,真是一件乐事啊!

一位中国朋友还邀请我去重庆,那里是中国麻辣火锅的摇篮。我一生中都从来没有吃过这么辣的火锅,不过这将是我铭记的回忆。

我在中国度过了两个春节,我依然怀念那时的场景。烟花和鞭炮在两个星期内都没有停止过。2013年,一位云南的中国朋友邀请了我。她所有的家人都聚在了一起。我们在方形的院子里吃饭,可是我注意到一件事情:男人和女人没有坐在同一张桌子旁。我们就这样分开了,我印象中喝了很多米酒。和法国不同,女人们不喝酒。就算不喜欢,也得必须喝酒,如果拒绝碰杯会被认为很不礼貌。

在这次旅行中,有两位法国朋友和我作伴,我们之后在云南旅游,特别是去了虎跳峡。那里的景色真是壮丽雄伟!

我们之后北上到了四川为了再次在成都歇个脚。在此之前,我们爬了峨眉山。太让人震惊了,云雾缭绕,对寺庙的拜谒让我们的旅行有了一点神秘色彩。而且,几乎没有人走那条路线。差不多就只有我们在这座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上,我们大概爬了几万个台阶,没有止境,但是若是退却真的该打。我向大家建议在一年的这个时期去那里(春节期间,游客不多)。

北京

回到北京,我继续在外经贸的学习,同时经常参加各种文化活动:音乐会、展览、庆祝活动、独立电影节……在中国朋友们的帮助下,我已经相当了解北京各个地方发生的所有新鲜事。我在微博和豆瓣上注了册,想最终更加独立。这也让我有机会锻炼中文阅读,并且通过兴趣小站学习词汇。在北京,我从来没有真的处在“老外”文化中。我觉得那些国外杂志没有什么大用处,除非是刚到这里。

中国摇滚乐团的DIY操作方式深深打动了我。我非常喜欢Maybe Mars(兵马司)旗下的乐队,他们经常在北京巡回演出,在类似XP酒吧(新D-22)的场地里。Carsick Cars(晕车的车)在某种程度上是这个潮流的领袖,他们的主唱张守望是北京地下的传奇。他们九年里在颇有名气的愚公移山酒吧演唱,那当然是北京最漂亮的音乐厅。北京令我着迷:宽广的城市,有污染,但是有数不尽的公园。北京人对此有某种自豪感。我记得,从四川的海螺沟回来后,我和楼里上了年纪的邻居大妈争论,她生在北京,笑着反驳我说:“可你为什么要去那么远呢,我们这里有全国最美的公园……” 我在外经贸的学习可以说进展顺利。我上了全中文教学的管理课,必须好好紧跟课程。我每六个月都有考试。

“金钱”与“关系”

虽然我融进了这个国家,融进了它的习俗和传统,但仍然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中国真的是过于看重金钱了。他们不停地问这样一个问题,最终很是让人不爽:这多少钱?你今天买的这件羊毛衫多少钱?你租金多少?你每个月挣多少?在法国,金钱是个非常忌讳的话题,因而所有这些问题都令我们不舒服、不畅快。

“关系”也同样很是令人印象深刻。交换名片是一种日常行为。我不得不准备一百多张名片,仔仔细细地在一个小盒子里摆整齐。我在法国从来没有交换过名片……在中国,关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东西。可能靠这个就能得到一份工作……

不过中国在我眼中仍然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国家。我继续常常和人来往,我最近也终于学会了打麻将……

愿法中友谊地久天长!(法文、图片/苏苏,王明睿/翻译)

1   2   3   4   5   下一页  


文章来源: 中国网 本网部分展示作品享有版权,详见产品付费下载页面。购买请拨打010-88828049中国网图片库咨询详情 责任编辑: 杨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