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阿尔勒国际摄影节开幕的一个月后,我来看展览,发现室外墙上一幅十几米长的巨幅照片,被人蓄意撕裂成不规则的乱像,但整个画面又凸显了奇特的视觉效果,引起我的感触和思考。”李伟坤面对提问这样回答。
2016北京国际摄影周上,摄影师李伟坤带来的一组名为《撕裂》的专题摄影作品在众多常规的优秀摄影作品中很容易的就被突显出来。蓄意撕裂后不完整画面里若隐约现的故事,这些都会让观者驻足在画面前久久不能愿离去。正像策展人李楠在前言中写到的一样:
“这是一个毫不缺乏观看与呈现的世界:信息像潮水一般汹涌而来,淹没、冲刷、席卷我们的认知、经验和记忆,尔后迅速地被下一波信息覆盖、改写和反转。在我们不断经历这样一个快速更迭的过程中,时间与空间都被高度压缩与扁平化了。原本具有深度、广度与丰富意味的“观看与呈现”,挤压抽干为层层叠叠、堆积如山的“符号层积岩”。
当新的“信息暴力”骤然而至时,就会对原有的“岩层”产生强烈外力,使之破坏、变形、错位、缺失,从而产生新的“地质面目”与“信息图谱”。在这种无序的反复重构之下,我们无法预料“结果”,更无从知晓“真相”,只有新旧混杂所构成的奇异景观,冷静地耸立于我们眼前。
李伟坤取材于招贴海报的《撕裂》可视为上述的一个形象化比喻。”
从摄影节上偶然看到的画面得来的灵感,随后加入自己的理解而创作出来的这样一组与众不同的摄影作品让我们在传统完整的画面基础上,对影像的故事性有了新的理解。通过“不完整”表现完整,通过残缺隐喻画面背后,李伟坤将这些在努力做到极致。为了强化撕裂这一主题,他在画面选择上特别突出人物的撕毁,2016年8月,他再次到阿尔勒国际摄影节和巴黎两地时,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一些与人和社会有关被撕裂的影像,尤其更加注重对那些表现社会生活的影响进行拍摄。所有影像资料都忠实于原来的场景,最终形成了这组作品。
撕裂,物理上更多的是一种外力,因不同的爆发和撞击强度、方向、速度产生不同的撕裂效果和无序的构成。被撕裂的图像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残缺美,演变成了影像的维纳斯,给人启发,引人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