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概况:东深供水工程是为香港、深圳以及工程沿线东莞8个镇提供原水的大型跨流域引水工程,工程担负着三地2400多万居民生活、生产用水重任,为香港的繁荣稳定、深莞地区的加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生命水、政治水、经济水”。
东深供水工程取水于东江,取水点在东江流域下游的桥头镇。东江发源于江西省,流经广东的河源、惠州、东莞等市后汇入珠江,全长562公里,流域面积3.5万平方公里,流域内枫树坝(19.5亿立方米)、新丰江(140亿立方米)和白盆珠(12.2亿立方米)三座水库控制的流域面积就达到1.17万平方公里,占东江总流域面积的三分之一,东江流域的水量调度主要依靠这三座大型水库。
兴建缘由:东深供水工程建设的初衷是为了解决香港的用水困难。1963年,香港遭遇严重干旱,政府租用游轮到珠江口抽取淡水,并对市民限制供水,每四天供水一次,每次供水四个小时,全港350万市民生活陷入困境,20多万人逃离家园。香港水荒引起国家的极大关注,1963年底,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兴建东深供水工程,缓解香港用水困难。
初期建设:东深供水工程1964年动工,1965年3月建成通水。工程建设期间,广东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工程全线全面铺开、同时开工,史称“万人会战”。为了让香港同胞早日喝上东江水,当时的施工人员喊出了“要高山低头、让河水倒流”的豪迈口号,克服了施工过程中的重重困难,使得工程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就建成通水。
扩建改造:为了满足香港、深圳和东莞经济发展的需要,工程先后经历四次扩建改造,年供水能力由初期的0.68亿立方米提升为24.23亿立方米,输水系统由石马河天然河道升级为全封闭的专用管道,实现输水系统与天然河道的彻底分离供水从“量”的保障走向“量”和“质”的双重保障。
工程现状:东深供水工程北起东莞桥头镇,南至深圳水库,工程途经东莞、深圳两地。目前供水主线全长68公里,工程设计流量100立方米每秒,年供水能力24.23亿立方米,工程设施包括61公里专用输水管道(输水管道形式包括明槽、渡槽、隧洞、箱涵、反虹涵等)、6座泵站、两座调节水库、一座生物硝化站。东江水经太园、莲湖、金湖、旗岭四级泵站提水送至深圳水库,再经3.5公里埋在地下的输水管道从深圳水库自流进入香港。目前香港用水的70-80%,深圳用水的50%以上,东莞沿线8镇用水的80%左右都来自于东深供水工程,水质达到了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
流域管理:迄今东深供水工程已经不间断安全优质对港供水50余年,这离不开对工程的精心管理。广东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一系列法规、制度,并成立多个专职管理和保护机构,包括省水利厅东江流域监察局、省环保厅的东江监察分局、省政府授权成立的东深公安分局以及深圳市的东深供水水源保护办公室。此外,还在全流域实行最严格的环境准入机制,上游河源、惠州等地封山育林、实行生态涵养,确保对港供水的水量和水质。
管理先进: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作为工程管理单位,按照“一流工程、一流管理”理念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工程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了高于同行业的管理指标,得到业内高度认可,获得国家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称号。
设备保障:在设备方面,工程全部采用国际先进设备,配备两套独立电网保证电力供应,建设一主一备两个调度中心确保工程调度,每个泵站配有一到两台备用机组保障工程运行,还有一天一地两套通讯光缆确保工程信息不间断,此外还组建了一支专业的检修队伍,确保工程安全运行。
水质保障:在水质保障方面,成立专门管理机构,不间断开展水质观测和水质巡查;组建国家级水环境监测中心,负责工程的水质监测,获得国家实验室认可资质,检测能力达500多项,其中包括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全部109项指标;另外,根据水质监测和巡查情况,对工程进行优化调度;深圳水库库尾的生物硝化工程也是水质保障的一项重要的工程措施。
安全保障:在安全保障方面,建立了健全的机构和完善的制度体系,所有工作人员都必须接受安全培训和考核,所有作业执行“两票”制度,针对各类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制定应急预案、成立应急处置组织机构并定期演练。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是首批国家水利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单位。
安全保卫:在工程保卫方面,广东省政府授权成立东深公安分局,专门负责工程保卫协助水质保护,分局组织了400余人的安保队伍分布在工程沿线开展安防工作;与地方公安、武警、部队等建立联防联动机制;工程重点生产区域进行隔离封闭管理;利用多种手段形成工程的物理防线和技术防御体系,全方位、全天候保障工程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