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受健康报社邀请,参加这么个高大上的会议,说作为公立医院改革外环境与责任这样一个题目的汇报,我现在主要是想借这个机会,从一个研究者的角度,说一点给公立医院改革的心里话、真心话。

/>
您的位置: 首页> 图 片

金春林:公立医院改革外部环境与责任

发布时间: 2014-09-05 13:17:36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董宁  |  责任编辑: 董宁

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金春林发言。

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金春林:

    各位领导各位院长,上午好!

    很高兴受健康报社邀请,参加这么个高大上的会议,说作为公立医院改革外环境与责任这样一个题目的汇报,我现在主要是想借这个机会,从一个研究者的角度,说一点给公立医院改革的心里话、真心话。

    首先,公立医院改革目标是什么?我问了很多人,每个人回答的问题是各种各样,所以说,比较权威的公立医院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我觉得是《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讲的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公益性是什么?谁也说不清楚什么是公益性,第二个调动积极性不是一个目标,是一个手段。我们公立医院改革目标到底是什么?好像很清晰,其实是模糊的。

    第二,公立医院改革成功的标准是啥?2009年有专家说,改革不成功,但是不成功的标志是什么?也是不知道。

    我想首先是不是假设一个成功的标准?在公立医改革当中有四点方面:供方:以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服务,医院能正常高效运行,医务人员受鼓舞。需方:看病不贵又不难。保方:费用可以承受?政府:财政可负担前提下,其他三方均满意?需方的标准是看病不是很贵很难。供方看医院能不能受到鼓励,保方这方面,医保筹资。这是不是公立医院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当然成功改善也是一个成功的标准。

    要达到四方都满意的条件是什么?我觉得要完全建立委托的关系,所有的医改目标如果达不到医生行为的改善,全是打水漂。四方满意的根本和关键。第三方支付,委托,代理。医患之间建立完全的委托代理关系,医生百分之百代表病人治疗效果和利益开展诊疗活动。而现有政策环境下现实情况是,如果医生百分之百代表病人的利益去诊疗话,这也是按照政政府的希望,按政府期望回归公益性,以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服务,那么医院和医生收入减少,医院运行和发展面临危机。受到现有政策惩罚而不是政策奖励,逆淘汰,劣币逐良币。因此,必须改变医院和医生通过损害患者利益获得自身利益的土壤,形成一致对付共同敌人——疾病的利益共同体。

    这就是现在比较流行的说话,鱼和鱼塘的关系。这个环境是这样的,所以医疗我机构,环境的问题还是院长的问题,很值得我们思考。是不是要该改变鱼塘的环境开始做起?所以说要改变鱼塘的环境也就是我觉得如果出在一个政策的,就是要铺开一个正向激励政策是公立医院改革最迫切的外环境。怎么进行设置?

    将医保划归卫生计生部门管理,统筹财政部分资金和医保资金,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对医疗费用低、治疗效果好的公立医院、科主任、医生予以额外补偿与激励。财政切实落实补助政策,基本建设、大型设备、重点学科建设、离退休费用和政策性亏损,公共卫生服务与对口支援、基层帮扶等公共服务,加快价格调整步伐,改革人事政策。

    我们更多好的制度必须是客观,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

第二就要进一讲医院责任。第一,相对低费用,第二,高质量,第三,高满意度。

第一,要鼓励降低运行成本,但低收费后不应是低收入,高质量:

第二,评价院长牛不牛,如果是别人处理不了的问题你处理的了,这是牛。疑难杂症处置能力,实际治疗效果、预后与生存率等,服务以人为本,就医流程简化。

    医院考核与内部分配制度。我觉得目前考核,我们一般评价一个东西,我们评价方法很明确,现在政府对医院的评价过于注重阶段性的东西,过程性的东西,政府考核以这个为导向结合,内部的阶段性指标应该是院长自己去进行,前面讲的就是治疗的最终效果,来考核,而不是看你这个具体的内部管理怎么考核?改变目前重过程轻结果的现象,建立结果导向的公立。第三,医院和医生考核机制。医生收入:与业务工作数量与质量(治疗效果)、难度系数、低费用、满意度等正向挂钩;与不合理医疗费用与过度医疗反向挂钩;也可以在岗位薪酬标准下根据考核结果扣减予以发放。

    现在公立医院如何合理分流病人、有序就诊?我提出了五条措施:

    第一,拉开不同等级医院和不同级别医生的价格差距

    第二,拉开医保报销比例。

    第三,实施有限转诊。如专家号必须转诊?

    第四,三级医院医生以多点执业方式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

    第五,与二级医院建立急性期(手术)后康复病房。

    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我也有一些看法,现在大数据这个词很时髦,但是很多地方大数据的建立是局限于医院自身的解决,信息化建设必须顶层有设计,全国要有顶层的统一的设计,设计好了就要统一,避免重复和浪费。这要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现在上海,所有的病人的互联互通,这只是第一步,信息化总共有四个步骤:

    第一,大数据(big data)—信息(information)—认知(knowledge)—智慧(wisdom)。

    第二,信息化技术应用于考核与监管。

    第三,考核结果与分配等直接挂钩。这样的信息化才有活力,才能不断的改进。

    费用是否贵?到底贵不贵?贵在什么地方?现在情况医疗价格不高,医生收入不高,微观工作效率很高(医生工作负荷),全世界最高,这样的情况下,缺少实质的科学的分析,就像喊口号,看病贵看病贵,这样就出来了。这句话,这有两个层次的分析,根据当地发展水平,如果我们提供200多块钱的标准是不贵的,如果老百姓还觉得贵,那责任是在医保,所以要科学的评估分析。要弄清楚,是治疗费用真高,还是保险结付不足?

    药品和材料价格虚高对策。过度医疗可通过设立正向激励机制解决,药品价格(用药结构和数量),药品外包装上,药品价值虚高问题可以解决很大的问题。价格虚高应从源头上治理,药品外包装印上出厂价;材料价格,实行参考定价,建立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比价关系;医保报销,医保不单单是风险分担、筹资的问题,他要提供服务导向部门的价值。以同一通用名最低价为基价。拉开药品、材料与技术劳务服务项目之间的报销比例。

    看病贵的责任。在正向激励机制和药品价格合理前提下,看病贵的责任不在提供者本身,主体应是医保或政府。解决看病贵,建立靶向减负机制,设立患者个人自付封顶线而非医保支付封顶线。我们国家那个省能把个人支付设立好,就是一个最大的成功。这是百姓直接得实惠、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幸福线。

    社会办医发展乏力。很多人都会问,为何要发展社会办医?

    第一,引入灵活高效的经营机制;

    第二,承接公立医院逐步剥离的特需服务;

    第三,满足不同人群多层次的医疗需求;

    第四,增加卫生资源供给总量,减轻政府办医压力;现状我们公立医院占了绝对的垄断地位。

    第五,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结构转型;

    第六,激活医务人员生产力,促进公立医院和医务人员之间的生产关系调整。

    如何发展社会办医。

    第一要确立社会办医在国家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地位。社会办医不是拾遗补缺。

第二要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和卫生实际,合理规划社会办医发展。在目前情况下,我个人认为,要对公立医院实行适当的“计划生育”,要明确公立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和服务领域,让渡出有效办医空间。

    医保、人事、职称、土地、税收等政策上予以扶持,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政策,给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适当松绑,基本医疗薄弱领域和高端医疗应是发展社会办医的重点。

    高端医疗服务业发展。从客观现实出发,在相当长时间内应鼓励通过公私合作(PPP)模式,结合公立医院和社会资本各自优势,钱和技术的结合。

可以考虑的集中社会办医模式。

    第一,公有民营模式:将公立医院整体或某一业务科室交由社会机构经营管理。改善公立医院经营管理和基本医疗服务提供,提高反应性和绩效水平。

    第二,民有公助模式:主要适用于资源较为紧缺、基本医疗提供不足的区域,着眼于增加基本医疗服务供给。在政府部门组织安排下,公立医院在学科、人员、管理等方面对社会办医发展给予支持。

    第三,公私共建模式:社会资本出资建设,公立医院提供品牌、学科和人才支撑,政府在土地等方面给予支持,共建新的医疗机构,以满足特定人群的需求。

    还有一个问题我个人觉得还必须引起个方面的高度重视。“医生荒”问题必须立刻重视。当一名很好的医生,需要复杂的过程,我觉得医生的数量严重不足,最好的政策,没有医生就是空话。所以要反思医学教育是不是削弱,培养的总量是不是足够,培养人员的流失原因是什么?要进行人力资源科学规划。各级医疗机构、各地“医生荒”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培养一名合格医生是长期复杂的过程,反思医科大学合并后医学教育是否消弱,改善医生执业环境与职业预期。

    实行大部制。统筹分散在人保、发改、财政等部门的资源,卫生行政与卫生服务提供方责权明确,目标一致,医改政策设计必须超越部门利益,换位(群众角度)思考。

    还有一个要防止政策碎片化,克服注意力缺陷。政策和政策之间很多是互相打架的,所以我们政策也要设定有限、可操作阶段性目标:例如百姓是否得实惠。还要围绕落实财政补助政策,建立正向激励机制,抓好结果考核、合理药品价格、靶向减负、人才培养几个重点。过多的政策往往产生注意力缺陷,政策落地效果很差。

    公立医院改革中可以暂缓的政策,这是可以进一步研究考虑的政策。

    第一,比如医疗联合体,我个人觉得不必强制推行,让其“自由恋爱”。

    第二,管办分离。在缺少大部制前提下,设立专门办医机构可以缓行,地市级不必开展。

    第三,法人治理结构:现在环境下公立医院无法做实,没有必要照搬国外的去套到公立医院里。

    所以,改革成功与否有技术层面的影响因素,但根本上取决于政治决心!以上我讲的一些心里话,可能很多一些说话跟观点完全个人研究出发得出来的一些东西,说得肯定有很多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谢谢!

跳转到

 

/ 金春林:公立医院改革外部环境与责任
 

文章来源: 中国网 责编: 董宁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