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老夫妻“和美”寄语:心念西藏人民把西藏建设得更好 [图]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3-10-06  发表评论>>

10月5日,第二届“和美西藏”美术作品大赛展览的第十天,在展馆入口的签到台前坐着一对刚看完画展休憩的老夫妻,他们是丈夫黄仁伸和妻子冉光仙,新中国第一批援藏大学生。

“那时候想的就是响应国家的号召,到艰苦的地方去,所以就去了西藏阿里,虽然很艰苦,但是心里很自豪。”黄仁伸说。


黄仁伸与妻子冉光仙

为了理想与爱情共赴边疆

两位老人出生在30年代初,毕业时赶上50年代末建设祖国保卫边疆的热浪,当时还是恋人的他们共同奔赴了西藏阿里,并在那里结了婚,此后一待就是20年。

黄仁伸当时是西南政法大学法律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在重庆就读期间,与妻子冉光仙结识,确立恋爱关系。但1960年毕业时,他仍旧毫不犹豫地选择去西藏阿里支援边疆建设。

1959年,冉光仙从重庆医学院医护专业毕业,被分配到乐山人民医院。1960年冉光仙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当年就因表现突出转为正式党员,还在单位荣获了先进个人称号。对她来说可谓“三喜临门”。

可就在众人道贺与艳羡时,冉光仙毅然辞去了这份工作,并且也申请去了西藏阿里。

“他(黄仁伸)去了那里,一个人总不好照顾自己,所以我得去,而且到艰苦的地方去建设祖国是件光荣的事。”冉光仙回忆说。

青春绽放在高原

两位老人如今已经年过八旬,耳背、口齿不清。但是说起西藏,就会十分动情。据他们的女儿黄杰说:“我妈妈结婚十天就到前线去了。”

冉光仙是1961年去的西藏,到了黄仁伸作为农牧公安支援边疆建设的阿里地区。他们在那里结了婚。但是结婚十天后,冉光仙就奔赴了中印战争西段的前线救护站工作。

阿里地区的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而前线救护站的海拔也在4200米。本来就没有适应高原气候的冉光仙,硬是用坚毅的斗志扛了过去。

据她女儿介绍,当年没有如今的“天路”,进藏并不容易。冉光仙用了四十来天,坐火车、坐汽车、骑马、走路,先是从四川到了新疆,然后再从新疆乌鲁木齐坐军车翻过海拔5700米的喀喇昆仑山才到阿里。

“人都是昏厥的,硬是那么挺了过来。”他们的女儿黄杰说。

冉光仙和黄仁伸都是土家族人,他们的老家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至今都还是贫困县。黄仁伸当时是家里的独生子。父亲在他9岁时就过世了,是母亲独自把他带大并且供他读到大学。

“毕业后,我就去了西藏,母亲去世的时候,阿里大学封山,我也没有赶得回来。”黄老回忆道,不禁饱含泪水,“自古忠孝两难全啊,我是对不起母亲的,孤儿寡母,母亲抚养我不容易,可我把青春奉献给了祖国,而且我们那样一群人都把青春热血抛洒在了祖国的边疆,看到西藏的人民现在生活得那么好,我们是骄傲的、光荣的。”

“年轻的援藏者,心里要想着西藏人民,把西藏建设得更好”

谈起当年援藏支边的岁月,黄老说几天几夜都说不完,脑子里闪现出很多画面,让他一时间都理不清楚。

如今“人也老了,腿脚不方便,身体也老是有毛病,再也去不了西藏”,令两位老人很是遗憾。但是三个儿女会把他们去西藏的见闻跟他们讲述。对于西藏现在的繁荣、和谐与美丽,两位老人发出欣慰与欣喜的感慨。

黄老更是寄语年青一代援藏的人们:心里要念着西藏的人民,然后把西藏建设得更好。

据她女儿介绍,黄老先生特地为参观这次“和美西藏”美术展提前准备好了一首诗。于是就见黄老用颤巍巍的手,从裤兜里掏出一团皱巴巴的纸,又从另一个裤兜里掏出了折叠式老花镜,对照着手里的纸,拿起笔在留言簿上认认真真地写道:

“怀念西藏二故乡,雪山草地心常想,阿里拔海顶天柱,巩建边疆梦里欢,新旧西藏两重天,建设更美新西藏。”

——一对援藏伉俪,冉光仙、黄仁伸,2013.10.5

相关新闻
·叶如陵:离京援藏30年 关爱他人最快乐 [图]
·世界银行顾问:西方社会被“藏独”“洗脑了”[图]
·“和美西藏”画展:眺望雪域高原的窗口[组图]
·叶星生:“和美西藏”传递正能量[组图]
·“和美”观众:让世界人民感受西藏之和美[组图]
文章来源: 中国西藏网 本网部分展示作品享有版权,详见产品付费下载页面。购买请拨打010-88828049中国网图片库咨询详情 责任编辑: 寇莱昂